近日看到某地方连锁品牌召开“回归零售本质”供应商大会。商家晒出会场照片,似乎在彰显企业的行动。但是在笔者看来,很多商家似乎把“回归”看成了当下的流行词,而如果不知道此前哪里跑偏,现在的“回归”也是徒有其表,行业和各自企业的真正病根并没有找到。
为何说“回归”成了零售企业的时髦词呢?因为召集供应商开会,谈谈新的合作条款,还是没有脱离零售商这么多年来习惯管理供应商,而不是商品的问题。
举个例子,一日笔者拼命在某外资超市找鳕鱼未果后,偶然发现有“犬牙鱼”出售,虽然看着鱼块白嫩很像鳕鱼,但看着名字吓人,没敢买。近日偶然发现,“犬牙鱼”是鳕鱼的学名。商家在商品上架前如果能从普通消费者的角度考虑,把那么洋气、高深的名字旁加上简单说明,或者在商品标签上做备注,岂不是会方便很多像笔者这样见识有限的消费者。
其实,商家和专家们不断提到的“回归零售本质”,根本没有找到病症所在。零售是什么,是买卖、是提供服务,不是简单为供应商减免费用,或提供贷款等变相收费服务。零售商们的关注点应该从供应商转到商品上,是从方便消费者的角度为供应商提出需求或建议,双方把服务升级。当然,这也要与供应商一道建立诚信理念,因为零售商直接接触消费者,零售商的诚信与否决定着能否维持住固定客群,而这些与供应商提供的商品直接挂钩。
买过食用百合的人可能会注意到,百合都是真空袋包装的,隔着包装色泽光鲜的百合十分诱人,可是回家打开真空包装会发现,百合都是霉迹斑斑。这些问题如果反映到超市,客服首先会跟顾客解释,“需要向供应商询问情况”,而事件背后是超市的商品经营能力。无论怎样回归,零售企业不回归到商品经营、不改变“房东”意识,零售企业的变革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