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再一次在香港恒隆集团办公室见到陈启宗先生,他比去年清廋了一点,但是依然精神矍铄。
陈启宗先生说,现在他已经很少在恒隆这边上班,主要是在亚洲协会那边办公。这天中午,由他主导的“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会”举行了一场午餐会。
作为一直倡导推动香港青年积极向上的社会活动家,这个基金会每个月都举办带主讲嘉宾演讲及分享讨论的各种餐会,目的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他特别担心香港人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午餐会上,主讲嘉宾巴曙松谈到2014年他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讲学时,最为骄傲的是美国所有主流媒体都在报道陈先生捐赠哈佛一事。
而在谈到当下房地产形势时,陈启宗先生表示,如果只是看一些西方经济学者的文章,内地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房地产早完蛋了。因为他们把一线与二三四五线城市全部混在一起来观察,就说总体过剩了。
对于中国房地产,陈启宗坚持应从一线企业家角度来看待,他认为,一线城市肯定没有问题,即使波动也是起伏往上走;三四五线库存量很大,但是价格也不高,问题也不大;主要还是看二线城市,现在部分二线城市房价不低,经济活力是否能继续支撑才是关键。
实际上,陈启宗先生对于中国房地产的精辟看法与观点,一直都被地产圈广泛关注,并多次引发热烈讨论。
这或许是陈启宗个人成长经历所带来的高度:40年代末出生于香港,青年时在美国南加州大学求学,毕业后曾在美国生活多年,1991年正式接手家族企业恒隆集团。
陈启宗见证过香港楼市的巅峰与低迷,也看见过美国经济飞速增长时期与后来的数次经济危机,进入内地市场之后,他与恒隆集团一起感受到中国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领恒隆集团在房地产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陈启宗个人也与诸多国际知名人士保持多年好友关系,并曾担任多个国家或国际性事务组织的顾问或主要成员。
仅公开资料可查询的内容就显示,陈启宗是亚洲协会副理事长及其香港分会主席、亚非协会理事。他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美国百人会、雅加达战略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他曾在英国渣打银行和摩托罗拉有限公司担任董事,曾任世界经济论坛理事会、美国东西方文化中心、太平洋国际政策协会、艾森豪威尔基金会以及美国莫琳与麦克·曼斯菲尔德基金会的成员。
在香港和中国内地,陈启宗是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香港明天更好基金会会长、香港发展论坛召集人、香港地产建设商会副会长、中国国务院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顾问。
陈启宗还创办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并担任主,也曾担任香港安全与未来委员会非执行董事、亚洲企业领袖协会创始人兼荣誉主席、港美经济合作委员会主席。
广泛的经历和影响力使得陈启宗除了在房地产领域之外,在国内外政治、金融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而且他也乐于在每年两次亲笔撰写的《致股东函》中,分享自己对于国内外经济环境、香港及内地的房地产市场、商业或零售业前景的观察及思考。
经过25年的笔耕不辍,陈启宗亲笔所写的《致股东函》已经颇为可观。今年5月,恒隆集团将陈启宗这25年来的所有致股东函集结成册,并命名为《主席的信》印刷出版。
谈中国经济
今年3月,陈启宗曾认为现时中国经济面对的挑战关键在于必须多方面改革体制。
“由于改革经已持续三十多年,这会是一个渐进的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只消看看期间的中国,便无法不惊叹个中的结构性变化。然而,北京非常清楚,进一步改革实有必要,惟掣肘重重。如今种种威胁纵非生死攸关,亦必为当务之急,当可令领导人心专志坚。”
陈启宗指出,中国经济的复杂程度着实远非任何人所能想像,亦从未有人曾在偌大的国家面对如斯挑战,我们惟有寄盼中国官员饶具智慧,能因应中国国情制定所需的改革政策。
诚然,短期而言改革能否成功并无保证,但正如邓小平先生三十多年前所言,中国向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若以为有仙丹灵药,那是天真的想法。可行的做法是汲取过去三十年海外和国内的经验,规划出成功机会较高之路。
北京料会继续采用公共投资来刺激经济,但这有严重的局限性。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今天的经济基数已远远较大,同一笔投资金额带来的增长率会小得多。政府现在的债务较以往高,要作出大量新投资愈发困难,公私合营模式可能是一条出路。
在部分地区,基建项目纵非过量亦已充裕。然而,尚有其他项目有迫切需要,例如最近许多城市公布的地铁发展项目,而空气水土等改善环境项目,可带来短期及长期裨益。坦白说,政府必须在能力范围内竭尽全力刺激。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的确出现了很多变化,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发布的6月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显示,虽然中国宏观经济虽然存在企稳迹象,但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态势不断加重,工业仍处于深度的结构调整之中,尤其是制造业的运行情况依然欠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回落且环比为负,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仍为负且环比由正转负,表明经济回稳势头尚未稳固。
报告指出,中国二季度GDP同比增长6.7%,与一季度持平,略高于6.6%的预估值。
但对于下半年的经济走势,部分机构也表示看低。摩根大通方面预期下半年中国GDP增长率将小幅下滑,其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称:“我们保持经过季节调整后第三季度环比折年增长6.6%和第四季度环比折年增长6.3%的基本预测不变,2016年全年GDP增长预测仍为同比增长6.7%不变。”
从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方面来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未来将更侧重于拉动内需、启动消费,这也是很多专家学者认可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引擎。
对于刺激私人消费,陈启宗也直言表示期望有更多这方面的政策举措。
陈启宗分析称,私人消费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持续城市化是实现这目标的其中一途。就私人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比而言,中国比美国低很多;但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来看,中国约快三倍,而工资增长远比美国为快。
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之中产阶级规模已颇稳定,但中国的中产阶级正迅速扩大。该等国家的人民基本上已具备一切必需品,但中国则不可同日而语。
此外,中国人较喜欢在海外购买某些商品,倘能把部分此等市场带回中国,将可推动国内零售额。中国的服务业亦尤其不发达,特别是在一线和二线城市,预期服务业会有急剧增长,而该市场是无限的。
陈启宗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比如“中国人热爱储蓄,中国可推出一些政策,协助推动部分个人储蓄转为消费。中国人固然不应沾染西方陋习,过度挥霍以致债台高筑,但亦不应处于另一极端,应从中找出合理的中庸之道”。
在《致股东函》中,陈启宗清楚表明了自己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看法,虽不悲观,但态度也相当审慎。
“我的最合理猜测是,经济于未来数年可勉强应付过去。北京领导人应有方法防止经济急挫,但可刺激经济的政策选择则愈来愈有限,亦不容易找到快速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