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品交易市场在加快转型升级的同时,国家政府主管部门也在加紧制定相关标准。最近,受国家商务部的委托、由中国市场学会批发市场发展委员会组织起草的《农产品[-0.13% 资金 研报]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农产品市场突发事件应急供应管理规范》、《鞋业交易市场建设和经营管理规范》、《茶叶交易市场建设和经营管理规范》、《花卉交易市场建设和经营管理规范》和《五金机电市场建设和经营管理规范》等多个国内贸易行业标准通过专家审定并陆续报送商务部。
负责此次行业标准起草工作的中国市场学会副秘书长朱勇毅表示,制定标准是社会责任的体现,这些标准的制定将填补国内相关标准的空白,对专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动作用。
2013年,我国亿元市场数量增加,交易额超过9.5万亿元。商品交易市场总量保持8万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194家,交易额超过9.3万亿元。与此同时,我国商品交易市场进入“调整转型期”,这不仅表现在网上交易市场建设火热、城市商品交易市场外迁成为趋势等方面还表现在商务部加快商品交易市场标准的制定上。
记者发现,与以往的行业标准不同,此次由中国市场学会批发市场发展委员会组织起草的相关标准更注重规范经营管理和突出市场建设的科学性,从而规范交易行为和市场秩序。
在市场建设要求方面,这些标准都要求市场主办方做好前期规划设计,应进行前期市场调研、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在市场经营管理方面,这些标准鼓励市场主办方建立商品电子结算体系,通商品网上交易平台并加强服务与监管,促进网上交易;在交易行为方面的规定,可以引导市场经营者和商户交易行为的规范化建设,减少买卖双方的交易风险,也更好地保障了消费者的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农产品市场突发事件应急供应管理规范》不仅规范了农产品市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供应管理,还可以减少农产品市场因突发事件遇到缺货等情况的风险,为农产品市场的风险管理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更有效的农产品供应保障。
例如,在对农产品进行应急储备方面,《农产品市场突发事件应急供应管理规范》要求宜优先考虑容易贮藏、价格便宜、百姓接受的农产品种类进行储备,如土豆、白菜、萝卜、洋葱等;如发生地震、泥石流、海啸等局部性地质类灾害,应重点做好方便食品、瓶装饮用水等的市场供应;如发生群体性疾病、动物疫情等易扩散公共卫生事件,应重点做好粮食、食用油、食盐、畜禽产品、方便食品等的市场供应等。
与会专家认为,这些标准既是促进商品交易市场规范化建设和经营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商品得以规范化、规模化流通贸易的重要技术支撑,具有双重作用和意义。
“为加快完善商品流通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全国各专业市场行业标准的覆盖,进一步规范全国商品交易市场管理,中国市场学会批发市场发展委员会在现有的基础上还将在更多专业市场领域中开展规范标准的编制工作。”朱勇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