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制定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共120项,包括禁止投资类41项、限制投资类79项;“内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共164项,包括禁止投资类113项、限制投资类51项。
成都高新区的“负面清单”则结合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定位和要求,主要针对其“4+1”主导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7+2”产业重点领域(即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生物医药、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装备,先进环保产业和金融、商务服务业)和相关配套产业进行梳理,突出高新区区域特色,其“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内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分别为69条和19条。
龙泉驿区(经开区)的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共涉及16个行业、44个领域、157项;内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共涉及14个行业、28个领域、263项。其中,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均制定了特别管理措施以促进产业发展。
试点过程中,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区域发展的需要,各试点区的“负面清单”将适时进行调整,“准许清单”和“监管清单”也将陆续推出。下一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还将在成都市条件成熟的区(市)县推广,在促进政府运作更加公开透明的同时,也将推动企业在市场经济轨道上“大步快跑”。
加大改革力度支撑成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速
近年来,成都市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实施简政放权,规范、精简行政审批事项。据成都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负面清单”的推行,将改革市场准入的管理制度,明晰内外资在成都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探索破解投资领域的“玻璃门”、“弹簧门”,促进投资便利化;同时,通过“负面清单”的引导,将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推动市域产业转型升级。
对照“负面清单”,制定、公示各级政府“准许清单”,探索网上审批,将有效减少审批、非审批事项,进一步打造高效公平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推行“监管清单”,将转变政府监管方式,弥补“负面清单”、“准许清单”的监管空白,规范监管行为,优化成都市的投资环境。
此次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意味着成都市将不断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实现市场与政府边界划定、政府审批权力约束以及网络透明化监督,以政务服务效率的切实提升,支撑成都市开放型经济提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