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货业转型三大方向:购物中心化、主题化、电商化
发布时间:2014-9-24    作者:杨晨

  观察现今美国和欧洲的百货业,会发现独立的百货店已经非常少见,传统的百货店已经演化为购物中心,包涵了多种业态,或者被购物中心收编为其中的一个业态、一个主力店而已,经营的品类也大大缩减为以服装为主。观察这些百货店中的品牌构成,会发现其以二、三线品牌为主,品牌定位介于厂商专卖店品牌与大卖场之低端、基础性消费品牌之间。以走量为主的快时尚品牌往往不在其中,即使百货店内有这些快时尚品牌,也多为店中店,基本都有独立的收银系统,也不参加百货店的促销活动。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百货业的购物中心化。

  在购物中心、专卖店的逼迫之下,又面临专业店和电商的通路争夺,百货业式微实为必然。但可以肯定的是,百货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会死。百货业不死的理由在于,当厂商品牌还未强大到可以独立开设专卖店而需要百货店这一通路品牌给自己带来客人、带来销售额时,百货业就会存在。

  显而易见,自身难以开设品牌专卖店的厂商永远是大多数,对通路的需求永远存在。虽然面临专业店和电商这两类通路分流的挑战,但厂商对百货这一通路的需求只会调整而不会消失,百货业将在调整中继续长期存在,在调整中获得新生。

  我国的百货业正在经历这一调整的过程。我国的区域差异较大,经济快速发展并呈现区域不平衡态势,又叠加了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这一长期背景,百货业在我国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一线城市基本已与国际潮流并轨,县域及县以下城镇还处于相对传统的发展阶段。目前,一二线城市百货业的购物中心化不可避免,一些百货店的关闭潮正是这一大趋势使然,行业的不景气只是加速这一趋势的催化剂,而经营不善只具有个案意义;三四线城市及县和县以下城市,传统百货业还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也必须面对城镇化浪潮、电商冲击以及零售业本身格局的变化。

  由此,可以预测我国百货业未来的走向:

  第一,购物中心化。我国的一线城市已经与国际零售业的发展并轨,百货业的购物中心化已处于进行时。随着以万达、华润、宝龙等为代表的购物中心进入二三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百货业的购物中心化也将快速到来。百货业必须顺应这一趋势,要么将自己提升为多业态综合发展的购物中心,要么将自己“瘦身”为购物中心内的百货店,成为购物中心的主力店和业态组合之一。还有一种发展方向,就是先于购物中心社区化潮流而社区化,来获取在一二线城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时间。

  新型城镇化是“产业化+城市化”带来的人口聚集和社会发展的结果。我国的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三线以下城市和县及县以下区域的城镇化,必然带来这些区域人口的聚集和消费力的快速提升。不同于美国郊区化的城市化模式,我国的城市化必然是以人口高度聚集为特征,零售业格局也必然不同于美国的郊区化购物中心为主的模式;加上中小城市生活节奏较慢,时间价值较低,顾客的消费行为会不同于时间价值较高的一二线城市,而会呈现购物中心与其他业态共同发展的格局。因此百货业在这些城市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存在快速发展的机遇,但也同样面临逐步购物中心化的压力。

  第二,主题化和专业化。百货业的购物中心化意味着百货业自身的专业化和主题化,专业化和主题化的百货店才能在购物中心中显现业态竞争力,获取一席生存之地。即使在遭受购物中心压力不是那么紧迫的一二线城市社区和三线以下城市,百货业的专业化和主题化也能够有效扩大百货店的商圈半径,从而与其他共生业态一起提升商圈聚客能力,为自身发展创造更好的商圈氛围和营商环境。

  第三,电商化。百货业适应电商竞争的有效法则就是自身的电商化。百货业电商化,一方面可将可完全电商化的部分业务搬至网上进行,另一方面可加强线下体验功能,将线下体验与线上推广、销售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O2O百货模式,在电商时代实现百货业的电商化新生。

  从这些意义上而言,我国的传统百货业即将死亡,而主题化、专业化和电商化的百货业将在新城镇化的背景下获得重生,与购物中心一起共生共荣。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