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眼中曾经高高在上的皮草,竟然一转眼成了济南的年度热词。从海之宁皮革城到泺口皮革城,到浙商皮革城,再到海宁皮革城,在建和建成的皮革城面积赶上了2.5个泉城广场大。一时间,一哄而上的皮革城战火弥漫,宣传战、促销战、抢客战,尽管皮革城们耍得热热闹闹,但供过于求已成为现实。皮革城们正上演易碎的繁荣,老百姓们却拾取了真正的实惠。皮革城们将何去何从,真的如业内所言,近两年将倒下两家市场,继续观战!
这个“暖冬”,顾吉良显得格外忙碌。
1月13日,刚在济南处理完各项事宜,第二天他就又奔赴青岛。就在2014年下半年,赶在皮草销售旺季来临之前,顾吉良在济南接连开了六家皮草行,这是他深耕济南二十多年后,迈出的一大步。
一哄而上 五年冒出十五个“皮革城”
作为狼腾皮草行的总经理,顾吉良之所以甩开步子密集开店,也是顺势而为。2013年起,在济南一直不温不火的皮草行业,就像被推倒了的多米诺骨牌,一座座专业市场拔地而起。这一年金秋十月,似乎故意想与海宁扯上点亲戚关系的“海之宁皮革城”,在小清河畔正式营业。尽管只有3.8万平方米,但这个“外来户”的志向却不小——打破济南专业皮草市场空白!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泺口皮革城、浙商皮革城将要给济南皮草行业继续添彩的消息传了出来。从面积来看,一个5万平方米,一个17万平方米,两个皮革城都可以称得上是“大块头”。当年的10月31日,省内唯一一家“正宗”的海宁皮革城正式签约入驻,宣称将于两年后开门纳客,它的面积更是将达到20万平方米。
其实,济南在6年前就有了省内首家专业皮草批发市场——山东皮草城,同样是来自海宁的商户聚集在世购服装广场二楼,当时堪称辐射“1+6都市圈”最大的专业皮草批发市场。但山东皮草城很快就遭遇了“滑铁卢”,随后迅速撤走。放眼整个山东,单是2010年至今就有大大小小近15个号称“皮革城”的项目“抢滩”落地。
战火旺烧 没节造节也得热热闹闹
正是在济南皮草行业“大跃进”的2013年,顾吉良接过了海之宁皮革城抛来的“橄榄枝”,结束20多年的单店历史,在商城开了两家店。当时的海之宁皮革城可谓风生水起,高速公路路牌上、市区主干道路牌上以及公交车体上,到处都是它的身影,它对全市人民发动了“宣传战”。
其他在建皮革城在时间上没有抢到先机,为赢取人心在宣传上自然更为卖力。办公大厦里、出租汽车上、路边道旗上、纸质媒体上,几乎都能看到泺口皮革城和浙商皮革城的宣传语。“皮革城”转眼就成了济南的一个热门词语。连与济南只有“一步之遥”的禹城,也来济南“抢客”。但济南本地一皮革城负责人并不看好这个200万平方米的“巨无霸”,“这就是政府招商引资的形象工程,政府提供土地,投资方就来建了,这就是一个巨大的泡沫?”
2014年10月份,泺口皮革城和浙商皮革城相继开业,皮革行业硝烟愈发浓重。泺口皮革城多次上演“购物抽金条”,浙商皮革城也祭出了“20克黄金大奖”。此后的双11、圣诞、元旦等节日,这两大皮革城都掀起了促销战,甚至没节却创造除了皮草节、摄影节等节日来营销。
虚火不小 与往年相比生意不好做
皮革城们耍得轰轰烈烈,但商户们却是几家欢笑几家忧。作为各大皮革城竞相邀约的贵宾,这几年顾吉良恰春风得意,但他也有失算的时候。海之宁皮革城的“早夭”就是一例。2014年8月,开业不到10个月的海之宁皮革城倒闭了,顾吉良仅租金就交了近100万元,门店装修费用也投了200多万元,几百万元都打了水漂。
早就被报道生意冷淡的浙商皮革城,到了如今的深冬,依然冷冷清清。1月14日上午10:30,浙商皮革城一楼不少以地名命名的店铺街上,只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更有的门店贴出了出租转让的告示。一楼吴姓业户说起自己出租转让店铺的原因只是“在烟台还有店,顾不过来”,而被问起人气不佳时,她只好搪塞道,“哪个商场不得养几年才能起来”。
实际上,整个浙商皮革城都已经三易其主。“浙商皮革城和很多旅行社签约,将项目打造成济南旅行购物的一个站点”,这是浙商皮革城前总经理温国政的豪言。一日游、多日游的“海宁模式”确实是他们的目标,但除了开业初期每周末有几辆大巴车拉来游客外,现在在浙商皮革城门口鲜见旅游大巴车,甚至连外地牌照的轿车都愈发稀少。
泺口皮革城借着泺口服装城的人气,至少看起来还挺热闹。泺口皮革城董事长张加旺坦言,“今年整个行业确实不太争气,消费偏弱。”明星贵族负责人刘康国也称,“与往年相比确实不太好做”。经济大形势是他们普遍提到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顾吉良也直言不讳,八项规定、反腐倡廉对整个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市民得利 皮草价格降了四成
顾吉良们的忧虑恰恰是市民的“福音”,激烈的竞争、不景气的形势直接拉低了皮草价格。狼腾皮草行的老主顾宋君一度觉得捡了便宜,一件差不多的皮草比往年少几千元。当然,不只她自己有这种感受。张加旺直言,今冬皮草价格明显下降,但明年肯定会涨,因为原材料的趋势就是上涨。顾吉良也发现,现在皮草价格竟比往年低了45%。
宋君们自然为少花钱而高兴,但也在纳闷,为什么突然就有了这么多皮革城?浙商皮革城一期17万平方米,在建的海宁皮革城20万平方米,再加上泺口皮革城5万平方米,约等于2.5个泉城广场。“当初山东皮草城、海之宁皮草城都关门了,开了俩,倒了一对,济南市场根本没有这么大。”张加旺直言不讳,“竞争冲突肯定有,济南最近两年会有两家皮革城倒闭,看谁能熬到最后了!”
争先入行的原因很简单——济南四季分明,冬季温度较低,经济相对发达,理应受到皮草(革)行业的格外眷顾,但在2013年之前却没有一个成熟的专业皮草市场来配套。
信心犹在 运营虽难,投资不断
“济南20%至30%的人,都有了消费皮革、皮草的能力。”以往没有专业皮草市场,市民只能把自己的购物欲望在别处消化。每年济南不少旅行社都有专门的辛集一日游、海宁三日游等购物团发出,人们也乐得去见见“大世面”。在济南乍一出现的专业皮草市场,确实也给人们带来了惊喜。但专业市场开起来了,却似乎只见表面的“繁华”!
面临各种“流年不利”,海宁中国皮革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任有法却很看好济南市场,“济南是个重要的省会城市,人口量、流动量比较大,消费习惯好,冬天也挺冷,所以我们把山东唯一一家海宁皮革城放在了济南”。但其他几家皮革城在开业前何尝不也是雄心勃勃。譬如,海之宁皮革城表示要打造山东乃至华北地区的皮革航母。浙商皮革城也曾在2014年9月就声称,正申请4A级国家旅游景区的资质,但却迟迟不见后文。
“只有倒下的企业,没有倒下的行业。”顾吉良坚信。由于对目标消费市场状况的熟悉需要一个过程,而孤立的专业市场项目,如果不能置身于一个相对成熟的商圈之中,有与之相关的产业链和其他业态作支撑,成功率不会太高。“投资容易,真正运营下去却不是件易事”,山东皮革行业协会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