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次方总裁赵旭州对当代养老困境的剖析,如一记重锤敲击着社会的神经。他描绘的画面令人窒息:病房里,曾经叱咤风云的强者在病痛前尊严尽失,无法自理排泄的窘迫;养老院中,老人对世界麻木无反应的空洞眼神。这些不是孤立个案,而是中国3亿老龄人口中,超过20%失能老人面临的真实日常。当释迦牟尼将“老病死”视为人生根本之苦,当各大宗教以“极乐世界”或“天堂”回应此痛,我们不得不直面赵旭州揭示的残酷真相——衰老与病痛正系统性地侵蚀着人的基本尊严。
(注:项目以实际建成为准)
赵旭州犀利指出当代养老的三大核心痛点,层层递进,直指本质:
痛点一:医疗资源的结构性困境
“久病床前无孝子”并非简单的道德批判,而是资源匮乏下的无奈。医疗供给侧改革滞后、保险跨域壁垒、大病治愈技术瓶颈,让家庭照护陷入两难绝境——子女若亲力亲为,则生计难继;若托付专业机构,又面临服务短缺与天价费用。这不仅是家庭困境,更是社会系统性缺失的缩影。
痛点二:“终点焦虑”的心理风暴
赵旭州创造性地引入“终点焦虑”概念,揭示老人对死亡的深度恐惧。与年轻人“向死而生”的冒险精神相反,越是高龄,对生命终点的焦虑越强烈。这种恐惧源于“不可逆的失去”——未花尽的财富、割舍不下的至亲、毕生收藏的珍品。骗子们正是利用这种心理,用“不买就大祸临头”的话术收割老人。当社会缺乏死亡教育,当临终关怀严重缺位,这种焦虑便成为吞噬老人心智的深渊。
痛点三:孝道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撕裂
“4+2+1”家庭结构像一道无解题:一对夫妇需供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赵旭州警示,单纯用“孝道”绑架年轻人已不合时宜——传统三世同堂模式在城市化、少子化浪潮下彻底瓦解。全国50%老人处于空巢或独居状态,寂寞成为银发群体的集体创伤。养老必须从家庭伦理上升为社会工程。
(注:恩次方总裁赵旭州先生)
破局之道:养老地产的系统性重构
赵旭州将希望寄托于养老地产的生态化升级,这绝非简单的房产开发,而是一场涵盖物理空间、服务生态、政策支持的革命:
*毛细血管级别的适老化改造:从轮椅全通达的连廊,到符合坐姿视线的窗台高度,每一处设计都需渗透对老年身体的深度理解。北欧养老社区的“无雨步行系统”值得借鉴——让老人无论阴晴皆可自由活动。
医养资源的无缝整合:理想的养老社区应是医疗资源的枢纽。日本“葵照护”模式将小型诊所嵌入社区,配合远程诊疗,实现急病30分钟响应。这需要打破医保地域限制的政策突破。
尊严服务的标准化革命:针对民营养老机构责权不清的乱象,亟需建立国家级的失能照护标准。德国“照护保险法”明确分级护理标准及赔付机制,让服务有法可依。
金融创新的关键支撑:养老产业回报周期长,需REITs等金融工具激活存量资产。美国养老REITs规模超千亿美元,为产业注入持久动力。
(注:图片来自赵旭州老师的网络课程)
超越地产的生命哲学
赵旭州的思考最终超越商业逻辑,指向生命尊严的哲学高度。他呼吁老人“活出自我”,摆脱“为子女而活”的文化枷锁;更提醒子女尊重父母的独立人格。当荷兰老人将安乐死视为生命自主权,当瑞士养老院开设“死亡准备课程”,我们看到对生命终局的坦然才是最高级的尊严。
养老问题的破局,检验着一个文明的温度。赵旭州的解读如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在老龄化狂潮中的不足与可能。从毛细血管般的适老细节到死亡教育的灵魂叩问,从医养结合的社区革命到政策金融的系统支持——唯有如此多维重构,才能让每个生命在夕阳时分,依然保有站立的光芒。当3亿中国老人能从容老去,这个民族才真正称得上成熟而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