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如何破解“城中村”发展难题?
发布时间:2015-9-1    作者:丁倩

  编者按

  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韶城的高楼越来越多,城市建设也越来越漂亮。不过,在城市快速发展和扩张过程中,“城中村”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市区不少片区,均可以发现一片片缺乏规划的民房穿插在城市中间。与其他城市一样,“城中村”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城市待遇”,也渐渐成为城市区域发展中的短板。

  连日来,记者走访市区部分城中村发现,环境卫生差、治安状况不容乐观、狭窄的巷子污水横流、伸手就能摸着对方窗户的“握手楼”等问题成为城中村的通病,这不仅影响了市容市貌,也严重拖了城市发展的后腿。

  ①现状

  情况复杂,卫生条件差,缺乏安全措施

  “城中村”成城市短板

  走进市区各“城中村”,见缝插针式的“连体楼”、“贴面楼”、“握手楼”比比皆是。窄街窄巷,消防通道不畅,带来极大的消防隐患,且卫生条件也相对较差,与当前的整体市容极为不匹配。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市区的不少“城中村”,“出租房屋”成为许多城中村村民维持生计的法宝。在市区西河的一处“城中村”,在只有四五米宽的窄巷里,各式各样的“租房”招牌四处招摇,来这里租房子的大多数都是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在一些相对繁华的区域还有一些培训机构、托管机构也看中“城中村”的租价便宜,来这里租房。

  在一家5层楼的出租楼里,记者以租客的身份联系户主,在他的带领下走进楼里看到,该房屋楼道因为没有窗户,显得非常阴暗,且为了多建出租房,户主将原本的一梯2户改成了4户,因此,每间房间的面积均很小,厨房和卫生间均设在窄小的阳台上,如果按每间房均有两人合住来计算,一栋楼少说也要30多人,可这整栋楼里,却见不着任何消防器材,除了一个两三米宽的楼梯通道外,并没有额外的消防通道。

  行走在市区的“城中村”,像这样四层、五层的自建楼比比皆是,这些都是一些城中“村民”私自搭建的,主要是为了能够赚钱更多的租金。由于在一片窄小的空间,楼房密集,楼间距无法达到规定的距离,导致采光被严重影响。“我虽然住的是3楼,但由于周边房屋太过密集,白天都得开灯,要不老觉得家里太阴暗,不舒服。”一位租户说。

  记者还发现,市区的“城中村”大多数道路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通行,水、电管线混乱,在消防、抗震等方面存在隐患。另外,因为没有建立良好的排水排污设施,排水排污不畅,垃圾成灾的环境卫生等问题,也影响着众多“城中村”。

  此外,一些“城中村”数条街巷里,只能看到个别几个下水道,垃圾乱堆乱放严重。在工业西路的蓝屋村,记者就看到,该村很难发现垃圾桶等配备,该村的中心是一片池塘,虽然池塘边有“丢垃圾重罚1000元”的警示牌,但效果并不明显,池塘里垃圾成堆,这也使得本来可以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的池塘,却显得有点大煞风景。

  另外,“城中村”也是外来人员聚集的地方,人口复杂,社会问题和治安问题突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压力大,在市区某大型私企工作的邓先生就为了节省房租在市区一处私宅租房居住,但刚搬过去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遭遇了入室盗窃事件,“还好出租房里值钱的东西不多,否则真是得不偿失。”邓先生称。

  记者了解到,在市区城中村租房的住户,有邓先生这样遭遇的并不少,多数“城中村”安全措施均比较差,居住人口又比较复杂,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治安问题。

  ②原因

  城市快速发展,建设资金短缺

  多因素催生“城中村”

  “城中村”的存在,无疑对整个城市的规划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但现实情况是,“城中村”之所以产生,与城镇化建设也不无关系,记者了解到,由于当前城镇化建设脚步加快,使得一些遗留部分就变成以“城中村”的形式存在。

  记者从政府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几年,我市城市的扩张,将一些城郊农村地带纳入了城市,而这些村民除了土地没有别的资源,也较少具备管理、文化、专业技能等社会资源和优势,于是,土地便成为村民所拥有的最重要、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资源,在生存和利益驱动下,农民便滥用土地搭建私宅,使得“城中村”不仅不会自然消失,房屋还会越建越高。

  另外,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为规避巨额征地拆迁安置成本,在初期的城市郊区化、产业分散化以及乡村城市化演进过程中,城市政府常常选择绕开村落的迂回发展思路;再加上开发商作为市场的主导者,为了获得高额的利润,也是想方设法躲避或跳开利益冲突大、各种矛盾复杂、交易成本较高的“城中村”地区去寻求开发和发展,这就在客观上促使“城中村”逐渐成为城市中的一种顽疾。

  ③困难

  资金、政策欠缺制约“城中村”改造

  新“城中村”问题需引起重视

  “城中村”改造虽然迫在眉睫,但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韶关这样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存在不少难题,资金的紧缺、政策的缺失就是制约其改造的两大“瓶颈”问题。

  相关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涉及到的资金问题比较复杂,首先就是安置资金,这不仅包括安置的补偿,还包括安置楼建设、配套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巨额改造资金的投入,这样的资金投入,对于我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想一蹴而就根本不可能。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城中村”改造主要以商业、居住功能改造为主。但这对于像工业西路邹屋、蓝屋村,这些区位优势相对不明显、建设密度又过高的地区,由于改造涉及到的成本过高,投资者对其缺少信心,难以吸引改造资金,政府也无力投入,成为“城中村”难以改造的“黑点”。

  另外,由于我市“城中村”问题是近几年城镇化建设加快才出现的问题,“城中村”改造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尚未出台完善也成为目前摆在“城中村”改造面前的一个难题。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不少“城中村”居民主要是通过土地和自有物业租赁收入、集体分红、进城务工等方式获得、维持生计,这部分“村民”往往缺少知识、专业技术和生活技能,而在“城中村”的改造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出台劳动、就业、医疗保险等相关的配套措施,即便“城中村”改造了,也会有不少遗留问题。

  正是因为配套政策未完善,无法使“村民”获得足够的保障和安全感。记者了解到,在当前的改造过程中,部分“村民”出现抵制“城中村”改造,或者在改造中不配合,进而出现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行为,导致新的“城中村”问题的出现。

  ④举措

  规划引导,部门联动,配套措施

  “软硬结合”破解“老大难”问题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均会面临“城中村”问题,其改造的过程也面临着诸多难题。然而,城市的发展绕不过“城中村”难题。近年来,我市也是不遗余力地进行“城中村”改造,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推动部门联动,出台配套措施,解决城市发展“老大难”问题。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为推进“城中村”改造,我市不断加强前期研究,先后进行了相关“城中村”等规划改造研究,并正在逐步加强市区村庄规划的编制力度,在以上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通过对规划区内“城中村”的调查,梳理现状发展建设和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村民的需求和意愿,根据所在地已编制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其他规划的要求,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综合评估“城中村”适宜的改造需求,提出了异(就)地安置、新村拓展(建设)等改造方向和模式。确定改造模式后,严格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以促进韶关中

  心城区扩容提质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实现韶关城市总体规划目标,推进“城中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效率,为“城中村”搬迁安置及村庄建设提供规划依据和规划指引。

  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市村镇规划管理现状与发展需要,我市制定了《韶关市区私房建设管理办法》,该办法已于今年1月颁布实施,《办法》明确了私房建设的具体规划控制要求,对私房建设起到了有效的规范引导作用,为市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外,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规划局于2014年12月19日挂牌成立浈江、武江规划分局,专门负责市区私房报建和乡村规划管理工作,使规划管理服务前移,重心下移。

  据介绍,接下来,在具体的“城中村”改造规划实施过程中,我市也将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借鉴学习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结合各类村庄面临的具体问题分析,分类引导,解决“城中村”问题。随着各项工作的逐步开展,我市“城中村”改造工作也将会迎来新的局面。

  “城中村”改造任重道远

  “城中村”一直是摆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一道难题。毋庸置疑,“城中村”问题并不仅仅是韶关面临的问题,在每一个不断扩容的城市均存在这样或多或少的类似问题。“城中村”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解决,既要加大整治力度,也要注重细节,讲究方式方法。笔者认为,从近期来看,扮靓“城中村”要做的就是解决其各项基础设施问题,让“村里人”能够享受到“城里人”同样的生活配套;其次就是要规范城中村的建设,避免产生更多的“连体楼”、“贴面楼”以及电线乱拉的现象。而从长远来看,要想“城中村”的现状得到改变,并且逐步消失,最主要的还是要改变“城中村”居民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要通过不断宣传教育让他们有自觉的讲究卫生的思维,要通过为他们创造就业,让他们逐步融入城市……只有这样,才能让“城中村”问题得到根治。

  可喜的是,目前我市已经认识到“城中村”问题的严重性,并大力解决“城中村”问题,出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不过,解决“城中村”问题任重道远,作为政府,应该持之以恒。作为市民,我们也要积极的行动起来,积小成大,为城市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录入:李霞 责编:钟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