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国际宜居 珠海将续写“高大上”
发布时间:2015-9-9    作者:丁倩

  驾车从珠海渔女沿着情侣路往东风路行驶,可见宽阔的海平面上堆积着一个个大沙丘,几辆推土机正在忙碌工作。今年年底,这里将出现一条长达1.5公里、滩面宽50米的黄金沙滩,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的空间。

  香炉湾沙滩修复工程是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一个新举措。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建设、横琴自贸区运作、“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等历史性机遇叠加,珠海已迎来发展的黄金期。抢抓机遇,加快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是珠海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必然选择。

  去年,珠海正式吹响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号角,目前已取得积极进展,形成了良好势头,并成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再度蝉联中国最宜居城市,得到国内外的肯定。

  站在新的起点上,珠海怎样继续快马加鞭、扎实推进?9月7日,珠海召开建设国际宜居城市工作会议,并公布了《建设国际宜居城市三年行动计划》(下称“计划”),围绕“国际珠海、活力珠海、生态珠海、美丽珠海、智慧珠海、幸福珠海”,提出六大行动、24项任务及150个项目,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加速迈向国际宜居城市。

  以生态珠海、美丽珠海为基础和核心,以国际珠海、活力珠海、智慧珠海为动力与特色,以幸福珠海为目标和指向……珠海建立了接轨国际、独具珠海特色的宜居体系,为2030年基本建成生态安全和谐、功能与国际接轨、空间集约高效、设施绿色低碳、生活和谐幸福、管理高效便捷的国际宜居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撰文:罗文范 摄影:王荣

  基础与核心

  生态优先孕育美丽珠海五规融合确保绿色发展

  在香洲区海滨泳场,游客市民或漫步在绵延的木栈道,或坐在观景平台观海景、或在圆形舞台上翩然起舞,这个“浪漫海滨、城市客厅”,使人深刻感受到宜居珠海的魅力。

  这只是生态珠海、美丽珠海建设的一个缩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围绕“生态文明新特区、科学发展示范市”的发展目标,珠海将美丽珠海、生态珠海行动作为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基础与核心,让这座滨海之城不断焕发出新活力。

  以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为红线,珠海规定生态用地规模不低于国土面积比例的60%,以此控制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紧凑式发展。

  通过实施生态景观林带、碳汇林、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四大重点生态工程,珠海初步构建了北部山体森林生态屏障体系、江河水系林网生态安全体系、城乡森林绿地体系、道路林带与绿道网生态体系和沿海防护林生态安全体系等五大森林绿地生态体系,营造了美丽的人居环境。如今,一条长4.9公里的“森林之门”点亮了城市出入口;绵延11公里的水红簕杜鹃成为广珠城际沿线的风景线,百花争艳的社区体育公园令人流连忘返……

  按照计划,生态珠海行动将在三年内完成22个项目,提升城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完成“五规融合”规划,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让生态环境继续成为珠海最大的优势。与此同时,推动“城市之心”、格力海岸滨海公园、九洲商贸中心等38个项目建设,让珠海美丽永驻。

  尽管在珠三角城市中土地开发强度较低,但珠海并没有对土地任意“挥霍”。推动“五规融合”力求让众多规划实现“形散神不散”,以西部生态新区起步区、金湾航空新城核心区、金湾航空新城核心区、富山产业新城为抓手让城市更加宜居,TOD小镇建设系统破解“城市病”……珠海将走出一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道路,实现城市更宜居、可持续的精明增长。

  针对珠海降雨较多、容易发生内涝的现状,珠海将积极推进西部生态新区雨水花园体系、西部生态新区可渗透地面等建设项目,建立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通过建设生态珠海、美丽珠海等行动,珠海正着力构建更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让群众安居乐业。

  动力与特色

  绿色经济夯实宜居基础走向国际树立珠海特色

  在不久前闭幕的首届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珠海签约28个先进装备制造业领域的项目,投资额354.6亿元,位列“六市一区”首位,生产方式绿色化、高端化步伐大大加快。

  国际宜居,必然经济活力十足。不断壮大的“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为建设国际宜居城市增添了澎湃动力,也彰显着珠海的活力。

  按照三年计划,珠海将继续发展“三高一特”产业体系,让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其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2%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8%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以上,海洋经济产业和农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32%以上。

  国际宜居,必然富有“国际范”。随着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港珠澳将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都会区。

  以此为契机,国际珠海行动将重点推进22个项目,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根据计划,港珠澳三地将继续在重大基础设施对接、产业深度融合等方面展开合作,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粤澳新通道将如期推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珠澳跨境工业区转型升级等项目将不断推向纵深。

  再过两个月,珠海WTA超级精英赛将在横琴国际网球中心拉开序幕,届时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球巨星将云集珠海,进行巅峰对决。此外,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国际马戏节、珠海国际赛车节等诸多国际品牌活动均与“珠海”这座城市紧密相连,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珠海还将大力推动世界旅游休闲目的地建设,培育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深入开展中欧低碳城市综合试点,让城市越来越有“国际范”。

  国际宜居,必然“充满智慧”。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智能交通管理、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推进规划“一张蓝图”平台建设……珠海将在三年内实施9个项目,让智慧珠海照进现实。

  国际珠海、活力珠海、智慧珠海——这三大行动共同构成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的动力与特色,也为宜居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强的支撑与更丰富的内涵。

  目标与指向

  以人为本推进宜居建设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没想到这么快就申请到了。”黄先生从贵阳来到珠海工作至今3年多,于今年通过积分入户成了真正的“珠海人”。

  像黄先生一样,目前已有近万名异地务工人员通过积分入户成功在珠海落户。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珠海将有序推进市民化进程,让农业人口、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逐步获得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社会地位,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珠海的国际宜居城市建设,其目的是推动城市建设由承载人的“容器”向吸引人的“磁场”转变,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市民群众。

  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珠海加快构建“保基本、多层次、宽覆盖、能循环、可持续”新型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城市生活安全保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群众真正享受到国际宜居城市建设的成果。

  按照三年行动计划,珠海将完成10所镇中心幼儿园、138所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项目等的建设;启动珠海市慢病中心(公共卫生医院)建设项目、横琴新区麻省总医院中国医院建设项目,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15分钟体育健身圈,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35%。

  以推动城乡一体化为原则,珠海在全省率先全面启动幸福村居创建工作,实施了特色产业、环境宜居、民生改善、固本强基等六大工程,如今209条村居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一步,珠海将建成5个国家级、省级精品村居,完成“一村一品”建设,力争到2017年行政村年集体收入达到100万以上。同时,启动第二批旧村更新项目建设,让旧村变得更加宜居。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地方党委政府的努力方向。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珠海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契合了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理念,也将推动国际宜居城市建设行稳致远。

  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李嘉:

  坚持三个导向 紧抓七大工作

  “回顾过去一年珠海国际宜居城市建设,我们信心更足了。”李嘉表示,如今国际宜居城市建设已成为珠海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目标、愿望和理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内和国际的认可,2013、2014珠海连续两年在中国宜居城市中排名第一,去年更成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综合试点城市,还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这是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最重要的成效之一,意味着城市管理水平、文明程度和总体形象获得全国肯定。

  信心更足,决心也要更大。李嘉强调,下一步,全市上下要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等“三个导向”原则,以“三严三实”的作风狠抓国际宜居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力争到2017年、2020年实现宜居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他指出,珠海国际宜居城市建设要突出七个“紧紧抓住”:紧紧抓住规划这个龙头、紧紧抓住生态环境这个基础、紧紧抓住高端产业这个核心、紧紧抓住现代交通这个重点、紧紧抓住城市管理这个难题、紧紧抓住人文珠海这个灵魂、紧紧抓住城乡统筹这个环节。

  珠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江凌:

  突出三个重点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是市委、市政府从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度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珠海宜居城市建设开局良好。”江凌说。

  他指出,下一步珠海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解决交通问题,二是加快推进城市更新项目,三是努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国际宜居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

  “珠海目前的教育、医疗水平整体不错,但与国际宜居城市还有一定的差距。除了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还要进一步打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用三年时间提升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均等化水平。”他强调,各单位应积极落实相关工作,并按照国际宜居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分析各个领域与国际宜居城市的差距,找到工作薄弱点和差距点,不断完善和修正珠海行动计划,使工作更加踏实、有效。

  省住建厅厅长王芃:

  珠海宜居建设为全国做出了示范

  “经过多年来的不断积累,尤其建设国际宜居城市这一年多来,珠海的工作越来越实在,成效越来越明显,走在了广东乃至全国前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同。”省住建厅厅长王芃表示。

  他认为,瞄准世界一流水平,以宜居城市为核心,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建设,这是珠海模式的核心特点,也是广东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品牌,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比较好的示范,提供了可供复制的宝贵经验。

  “港珠澳大桥通行可期、横琴自贸区挂牌运作、"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等国家和省的重大战略,对珠海的发展建设带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他希望珠海在新的机遇、新的平台上,创新规划管理机制,坚持高品质城市建设及加强城市设计、提升建设品质、促进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加快建设国际宜居城市。

  六大行动目标

  (2015-2017年):

  国际珠海行动

  港珠澳大桥全面建成

  城际交通设施新增3条以上

  港珠澳融合加深,港珠澳大桥及相关配套设施全面建成,跨境产业合作取得新突破。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高栏港航道、通用机场全面完工,城际交通设施新增3条以上,基本建成珠江口西岸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化营商环境初具雏形,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建设全面开展。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综合试点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低碳生态建设国际品牌彰显。

  活力珠海行动

  “三高一特”产业优势凸显

  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三高一特”产业优势凸显,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6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4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30%、海洋经济产业和农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32%。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形成10个以上定期举办的国际活动品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10分钟文化圈”及农村“10里文化圈”基本建成。

  生态珠海行动

  完成生态控制线定桩立界

  完成“五规融合”规划

  生态安全格局持续提升,生态控制线定桩立界完成,生态控制线规模1000平方公里,市域绿色开敞空间的陆域比重70%。城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提升,“五规融合”规划完成,生态新城建设稳步开展。低碳建设转型持续加快,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7%,固废资源化利用率70%。海绵城市建设顺利推进,新建绿地中下凹式绿地比例42%,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比例42%。

  美丽珠海行动

  公用自行车租赁系统二期建成

  绿道网里程达800公里

  市容环境显著提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城乡风貌持续优化,森林公园及湿地公园建设成效明显,情侣路浪漫风情海岸带品质提升。城市更新有序推进,重点地区改造全面加快,城市活力大幅增强。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有轨电车一号线二期、珠海大道快速公交建设项目完成,公用自行车租赁系统二期建成,绿道网里程达800公里,城市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服务进入珠三角上游水平。

  智慧珠海行动

  3G网络实现市域全覆盖

  智慧珠海云计算中心基本建成

  公共网络基础建设加快,3G网络实现市域全覆盖,4G网络基站建设全面达标,移动信号盲区、不稳定等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智慧珠海云计算中心基本建成。信息技术应用全面推进,公共建筑能耗监测平台、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及“五规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交通信息服务水平达到珠三角前列。

  幸福珠海行动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

  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35%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成功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基本建成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15分钟体育健身圈,常住人口住房保障覆盖率达到35%。幸福村居建设持续推进,示范村居环境提升成效显著,精品村居建设品牌凸显,主城区旧村改造有序推进。城市生活安全保障持续加强,集中建成一批水厂和供水管网工程,加快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社会治安建设,继续成为珠三角地区最安全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