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的最怕折腾,尤其是做批发生意的。”提起外迁,孙先生有一肚子的话想说:“最早我在铭功路的机电市场做批发生意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真的是过了很多年数钱数到手抽筋的红火日子,生意好的时候妻子每天站的腿脚都会肿胀,但随着第一次市场的外迁,我家的店面只好迁至南三环附近的一家机电市场,生意的一蹶不振也从此开始了。”
孙先生告诉记者,也就是这次搬迁,让他的老客户一下子流失了过半,但这才只是生意走下坡路的开始。三年前,他又把店铺迁至商都路上的一家机电市场,但没成想到的是,这次的搬迁,直接将他的生意降到了谷底。
“一个市场没有3到5年的时间根本培育不起来,而我的店面在六七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次外迁,老客户也在一次次的搬迁中流失殆尽,我只是在培育市场,却一直没有产出。”
新市场需要数年的培育才能逐渐成熟,这也是许多已迁和正面临外迁商户所一致认同的。
同样做机电批发生意的刘先生一家老小都靠这个生意吃饭。三年前,他也将店面迁至商都路上的这家机电市场,“头两年几乎没有收益,全靠吃老本在惨淡经营,今年的生意才刚刚有点起色,但每月的收益也只够支付店铺的高额租金。”
商户周女士原本是做零售的个体户,后被招商到了这个市场,虽然在这个市场落户已有一年了,但生意依然没有起色。
相对于批发商的谈“迁”色变,郑州市的批发市场外迁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3月27日,郑州市政府发布了《2014年年度新型城镇化建设目标》,其中,在第四条“中心城区功能提升”下的第四条,提出2013~2014年为重点搬迁阶段,该阶段需要迁建的市场有57个,同时对以火车站商圈的服装类和以东风路为核心的电子类等43家商品批发市场进行改造提升。2015年为全面搬迁阶段,该阶段需要迁建的市场有77个。
截止2014年的第5个月,本年度的郑州批发市场外迁已有了实质性进展,在今年要迁走的57家市场里,已有7家完成外迁。
虽然批发市场外迁已经大势所趋,但还是让大多数商户深陷迁还是不迁的焦虑之中。“生意经不起折腾,要迁就应该整体搬迁,若你搬到这边,我搬到那边,对于一个市场的培育,起不到多大作用,商户搬零散了,市场也就不行了。”记者在走访郑州多家批发市场的商户后得知,在这场已持续近两年的批发市场外迁拉锯战中,商户们几近麻痹的神经再次因为市政府的一系列外迁动作而不得不重新紧张起来。
“一个市场的成熟需要经历孕育、培育、发展、提升、成熟五个阶段。其中,市场迁建过程最痛苦,只投入、无产出。”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宋向清在受访时表示,商户作为外迁的主体,市场外迁后,没有了商户,就成了有场无市。因此对于老市场,建议政府做好迁出市场的安抚工作,做好后续工作,对于当下郑州批发市场外迁出现的阵痛,宋向清表示,整个批发市场外迁必然有一个过渡期和调整期,这实际上是利益的再分配,如何做到顾及各方面利益,需要各方面都能够换位思考,多理解城市发展大格局的要求。
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认为,专业市场外迁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如外迁的初衷,需不需要外迁,能否保证市场的延续经营以及外迁之后市场能否继续发展等。所以市场搬迁必须要按照市场规律去做,而不是生硬的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