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K11郑志刚:我的远景是做社会的创新
发布时间:2016-10-28    作者:admin

  上海K11艺术购物中心,chi K11美术馆,《BAGISM包·当代》跨界艺术展现场,“列奥纳多·达·芬奇—这是我最珍爱的一件展品,手包是根据《亚特兰蒂斯抄本》(AtlanticCodex)中的手绘皮包草图重新手工制成的;那一系列草图,由达·芬奇在1478到1518年间绘制。”郑志刚说。

  这个7月15日开幕,一直持续到十月黄金周之后的跨界艺术展,也是郑志刚与K11今年最重要的作品。忙碌的工作日,他竟然带着我们采访团队看遍了整个展厅:“这个新娘包用到了丝绸锦缎和缎带、珐琅、金属花边。新娘包在婚礼时被交付新人,象征新郎会信守承诺,终其婚姻一生会支持自己的妻子。包的一面是新郎的肖像,另一面是新娘的肖像;这个小包上所绘制的正是路易十六与玛丽王后。”郑志刚与四年多前相比变化不大:依然精致得体,说起话来嘴角微微上扬,眉宇间经常有一种矜贵神情,也有着超越年纪的沉稳,但现在他看上去更加有激情—对他所有的展品如数家珍,想把所有有意思的幕后与我们分享—在他看来,“包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这与他发起“TheArtisanal Movement”(工匠运动)的宗旨不谋而合—信仰着把悠久历史与当代精髓融和当中,结合工匠的精巧心思,展览本身也是超越设计和美学、开拓无限想象的旅程。一趟匠心想象之旅。

  今年只有37岁,2012年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郑志刚是当时获奖人中最年轻的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拥有财富与才艺,实际上他只承认自己是半个商人,另外一半则属于艺术。他努力为家族产业创造了一个具有新风格的平台。“K11就是一个创新,创新其实不难,就是用最纯真的心去想最简单的要求。”2010年的上海,他把美术馆搬到购物中心,这似乎给一片死气沉沉的零售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馆长第一眼见到K11时便用“当代空间”来形容它,这一描述正中郑志刚的下怀。

  坚持这种信仰,过去这一两年,K11的成绩格外醒目:2015年7月23日,K11宣布将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开大型合作研究项目,主题为中国当代艺术。这项合作活动为期三年,K11Art Foundation将协助蓬皮杜艺术中心,巩固其对中国当代艺术领域的研究,加强其对于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的专业知识。活动内容包括委任一名年轻中国策展人,深入探索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演变,以及发掘大中华地区具有潜质的年轻艺术家。

  2015年11月5日至2016年2月15日,郑志刚又给K11带来了《跨界大师·鬼才达利》展览,吸引超过16万人次参观。2016年3月3日,K11 Art Foundation携手56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在chiK11美术馆揭开“我们:一个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力量”的展览序幕。郑志刚说,“为什么这次展览名为‘我们’,是因为K11Art Foundation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孵化年轻的当代艺术家、策展人,为中国当代艺术搭建一个新的平台和生态。”

  与父辈相比,年轻的郑志刚更像一个乐观主义者。在他看来,艺术除了国际化,还需要普及化。对他们这年轻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作为中国人身份的认知。对普罗大众而言,这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正在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艺术力量,属于‘我们’的文化身份。他的展览,除了希望凝聚艺术的年轻生态,也希望有所启发的是:作为一个中国年轻人,我的文化身份是什么?‘我们’在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中是什么?

  对话郑志刚

  记者:策划“BAGISM包·当代”跨界艺术展的初衷什么,最想传达给大众的信息是什么?

  郑志刚:我想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以前K11做了很多当代艺术展览,关于中西方的艺术对话,关于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但其实我们没有跨越艺术的边界,譬如时尚的艺术、建筑的艺术、设计的艺术,而“BAGISM包·当代”其实是一次跨界的对话,300余件包袋,400多年历史,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的探讨,一次艺术与物质生命的对话,这是非常有趣的。第二个层面,“包”本身也是沟通的语言、沟通的方法,它们代表了设计师、艺术家的灵感和美学,代表了人与人的关系、社交、欲望、生活轨迹、性别、女性主义、女权运动等等。历史上,有的包变成了一个人物的名字、一个符号、一场艺术运动或社会运动—“BAGISM包·当代”重新展现了历史的过去以及我们生活的当下。

  记者:从“BAGISM”到“The Artisanal Movement”,您创造和传播了很多新鲜词汇。“The Artisanal Movement”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郑志刚:“TheArtisanal Movement”是一趟超越设计和美学、开拓无限想像的旅程,原创手工艺融合着不断创新及追求卓越的精神,以热情引领梦想。K11其核心价值就是艺术、人文、自然;它从内部结构、空间布局、建筑材料等方面融入艺术、人文、自然的元素,每一位在K11工作的年轻人都是“年轻的工匠”,专心致志贴心打造每项细节。我们凝聚了很多设计师、艺术家等等,分享每次与工艺的邂逅,探寻绽放的精彩故事。故事中的每个痕迹都由一颗匠心细致刻画,把悠久历史与当代精髓融和当中,结合工匠的精巧心思—这是一趟匠心想象之旅。拿“BAGISM包·当代”跨界艺术展来说,时尚与艺术的跨界,也是工匠精神的最佳展现,我们将引领这个趋势。我希望通过这次的跨界艺术展,激发人们对艺术概念与时尚设计的脉络进行更深入的解读与讨论,审视两者在文明的轨迹中不可分割的关系,也为中国当代艺术家和社会提供全新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源泉。

  记者:您何时开始关注工匠精神?

  郑志刚:工匠精神最基本的意思,每个人都是工匠,都可以去创作东西,让这个世界更美更好。作为一个人,他出生时被赋予很多东西:我们在小时候,很自然而然地可以把心里所想的绘画出来,但现在人们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角色,都忙于工作,这个角色有时让你忘掉自己的东西—有时候我们应该停下来,喝杯咖啡,看看展览,去反省所拥有的东西—其实人本身就是一个工匠,这一生是在搭建一个东西,去享受一个旅程。

  记者:您在2012年获得“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这四年来,您觉得自己做得最重要的选择或决定是什么?这个选择或者说决定,对实现您的梦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郑志刚:谢谢你们给我这个荣誉,我自己不敢当。对我来说,2008年创立K11的时候,主要是想做一些社会的创新,我带了一种新形态的美术馆、博览馆、零售的新概念到香港和中国内地,希望把艺术推向大众,进行文化艺术的教育,同时可以孵化中国当代艺术。2012年之后,我们和国际的美术馆做了全方位和深度的合作,美术馆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铺开,这对我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我觉得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是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我希望可以搭建一个新的中国艺术生态给新锐艺术家、策展人,也可以给普罗大众去享受艺术,也希望这个生态可以连接到全世界。

  记者:现在中国年轻人对艺术的理解有什么样的改变?您认为艺术将怎样推动年轻人的发展?

  郑志刚:我发现更多人去感受周边美的东西,譬如自己手工做的东西,小小的东西也有艺术感,有品位。这几年,社会的创新也越来越多。我感觉现在很多中国当代艺术已经没有任何边界,已经是一个全球、国际的理念。譬如“80后”艺术家,他们的语言是原创的,也是被全世界所好奇的;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美学也是非常国际化的—这值得自豪。没有任何标签与定义,艺术家也不需要任何标识;跨时空的艺术平台,是现在的趋势。

  记者:您怎样看和“K11”一起成长起来的中国年轻一代?您怎样看待“年轻的力量”?

  郑志刚:有很多有创意的人—我们需要他们持续地创造,需要凝聚力量,成为一个群体。对个人来说,艺术家本身也需要去感恩,去看到远景,不要被市场影响,持续去做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对艺术家来说,心态很重要,要保护创作的清泉。

  记者:很多人定义你是年轻人的引领者。

  郑志刚:重要的是你在做什么,有没有效。我的远景是做社会的创新,最后看,有没有达成这个目标才是最重要。我只是一个参与者,未来会有更多人参与进来,让原创的文化出力。

  记者:放眼当下与未来,您觉得“国家精神”被赋予了什么样新的内涵?

  郑志刚:“国家精神”是一种精神理念,中国当代文化和当代艺术的精神,这就是一种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