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上市十年后,鞋王“百丽”离场。“做出这个选择,是给公司找机会,也给我自己找机会”,“转型有代价,目前局面不改善,根本不解决问题”,“不再争取大行动,公司今后的价值会越来越低”,5月16日百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1880.HK,下称百丽)的业绩发布会上,首席执行官盛百椒有些感性,“十年前的这个时候,百丽刚刚确认了上市路演和发行量。”
这是百丽于上个月提出私有化计划后,管理层首次面对公众。4月28日晚间,百丽宣布,高瓴资本集团(Hillhouse Capital Group)、鼎晖投资(CDH Investments)以及百丽管理层建议以6.30港元/股的报价将百丽私有化,公司总估值为531亿港元。要约方称,该价格将不会上调。这是港交所史上最大规模的私有化。
“百丽目前线上业务份额的发展弥补不了线下业务的下滑,这是一个两难选择,我们很依赖一定会下滑的百货公司,又无法为了长远发展牺牲短期利益,缺乏相应的资源和决心”,盛百椒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作为蓝筹上市公司,百丽需要对股东有交代,但发展线上业务需要烧钱,因而只有通过私有化才有更大的活动空间。
盛百椒指出,对于百丽而言,转型的核心在于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转型,过往百丽未能转型成功,自己仍然不会开电脑,连微信都没有,对市场的变化没有做出很好的预判,欠缺目前应对市场更加复杂情况的能力,进而导致了如此局面,“没有找到转型路径,主要责任在我”。
对于转型战略,盛百椒认为,有三点非常重要——抓住时间窗口;解决长、短期利益的问题,以长远目标为导向,短期利益服从长期发展;全面转型,吸收人才、资源,公司结构也要转型。此次私有化的要约方能提供百丽转型所需的人才及资源,协助其数字化发展。
不过,6.3港元的私有化价格被一些股东指“过低”。对此,盛百椒指出,投资者不应仅以公告前的收市价格作比较,而是市场在一段时间对公司的定价。此次6.3港元的私有化价格是分析师过去半年来给出的最高目标价,是合理的价格。
盛百椒在业绩会上直言不讳表示,自己已经65岁了,能力及价值观上难以再为公司带来大贡献。若此次私有化成功,自己将再工作两、三年,希望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帮助公司顺利转型过度,若是私有化不成功,公司未来也要以长远发展为主,不再纠结短期利益,也不再发布季度同店业绩数据。“最近两年,每次开业绩会都难受,正是因为有责任感,所以感觉无法交代”。
百丽创始人、董事长邓耀与首席执行官盛百椒并未作为要约方参与私有化,目前,二人通过其所控制的实体公司共计持股25.74%。二者将支持该私有化建议、并出售其所持有的股份。这意味着,邓耀、盛百椒将彻底退出。
百丽执行董事及新业务事业部总裁盛放、执行董事及体育部总裁于武参与了此次私有化。二者持有的股份注销后,将向新公司注资。私有化完成后,高瓴资本将持股56.81%,鼎晖投资将持股12.06%,包括于武及盛放在内的参与建议的管理层,将共计持有其余31.13 %。
鼎晖和高瓴近年在消费领域的布局颇多,鼎辉曾在百丽上市前的2005年就对其投资,二者还合作投资了女装品牌Moussy和Sly的母公司Baroque Japan,此外鼎晖还投资了蒙牛、九阳股份、晨光文具等公司。高瓴则投资了格力、美的、大润发、孩子王、京东等。
百丽创立于1991年,前身为鞋类产品代工厂,从90年代中期开始自建品牌和零售网络,旗下有包括Belle百丽、 Staccato思加图、 Teenmix天美意、 Tata他她、Joy & Peace真美诗、Millie’s妙丽等在内的13个品牌。2007年,百丽上市,市值高达670亿港币。2010年前后,百丽迅速跑马圈地,进入各大百货商场,规模化扩张让百丽的营收从2006年的62亿元,增长至2015/2016财年的408亿元,市值也一度超过1000亿港元。拥有2万多个自营零售网点的百丽在实体零售渠道上有绝对优势。但是,近年来电商快速崛起、消费场景转移,百丽曾经的优势不再。
2016年度业绩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2月底,百丽股东应占盈利24.03亿元,同比下跌18.09%,每股基本盈利29.38分,派末期息6分。
期内,公司总收入为417.07亿元,同比上涨2.25%。集团鞋类业务销售规模同比下跌10%﹐内地鞋类零售网点减少700家,鞋类毛利率66.9%,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
截至2月底止年度,公司运动、服饰业务销售规模同比上涨15.4%,运动、服饰业务新增店铺543家。运动、服饰业务毛利率43.8%,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
截至5月16日收盘,百丽国际股价报6.09港元,下跌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