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鞋厂都放假了。”给厂区看门的来自贵州的保安说,这三四年的情形是“一年不如一年”。
包括制鞋业在内的轻型消费品制造业是温州最初赖以起家的几个支柱产业之一。而近年来随着其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制鞋业将何去何从?21世纪经济报道就此采访了温州鞋革行业协会执行会长谢榕芳。
“温州制鞋业还有一段发展时期”
记者:近年来,人们讨论较多的一个问题是,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类似于制鞋这样的快速消费品行业有可能会迁移到其他成本洼地,温州有可能变成一个纯粹输出品牌、资本和技术的地方,你怎么看温州当前鞋业发展形势?
谢榕芳:我不这样认为。数据显示,目前温州的制鞋业仍处于持续、健康发展阶段—虽然有企业陷入困境,也有企业主“跑路”。
第一,温州前十大品牌的制鞋企业发展基本都很稳定,去年年底温州照章纳税的鞋企是2761家,今年一季度上升到3647家,增加了800多家。这些新增的,都是新派生出来的企业。从出口情况来看,去年全年温州鞋类出口占到全市外贸出口的28.41%,创历史新高。
第二,第一代制鞋业老板的子女开始接班做鞋—虽然不是很多,但苗头已经出现。我们有一家做鞋材的企业,老板自己做鞋材也做得烦了,就把鞋材厂交给女儿,儿子则做鞋的外贸,第一年准备,第二年一上来,就做了6000万出口额。这样的成绩,是第一代家庭作坊起家的人所不可想象的。从这样的情况,我们看到温州更多的希望。老一代单纯做鞋的,基本都没有出事;出事的,基本都是其他投资,选择错了。
第三,内销鞋厂有走下坡路的,但温州女鞋发展不错—温州女鞋90%以上是内销。10来年前,温州最声名显赫的制鞋企业如奥康、康奈、红蜻蜓曾经委托成都贴牌生产女鞋,今天温州的女鞋都是自己生产,且有20多个鞋企的品牌代言人是国际国内明星。
因此,从上述情况来看,温州制鞋业应该还有一段发展时间,真正到了整个生产基地要转移出去的时候,那他的营销、研发和总部,也依然会留在温州。
外迁企业难以解决产业链配套
记者:大概10年前,奥康就带着一些温州鞋企在重庆璧山建设“西部鞋都”;前两年,康奈、东艺、爱玛和百丽也在安徽宿州建了一个制鞋基地,这会不会威胁到温州在制鞋业中的地位?
谢榕芳:温州转移出去的制鞋基地,现在反映出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