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制鞋业优势逐渐丧失面临全面洗牌时刻
发布时间:2014-6-10    作者:杨晨

  一是产业链的问题。温州制鞋业发达,是因为我们有鞋材市场、国际鞋城等几个鞋业市场,把全国制鞋业产业链凝合在温州,宿州、璧山想打造这样的产业链,起码10年内是难以成就的。

  从转移到重庆璧山的情况来看,有些企业在那基本上只剩个店面,其他大都撤回来了。一是,重庆离温州太远,产业链全都挪过去,很困难;再者,要发展制鞋基地,必须有几个大的集团支撑,光过去一点,不行。

  百丽那么强的实力、那么优惠的条件—把江苏森达都吞并了,在宿州几乎是零地价拿地,一样遇到了产业链的问题。不要说转移到璧山,产业链转移到丽水的,都不太成功。

  二是熟练工人的问题。东艺的宿州基地,已经开始生产了,老板的儿子、儿媳妇过去坐镇,也非常棒,但成本增加无法避免—工人招进来,得磨多久才能磨成熟练工。

  记者:像耐克之前的制造基地在中国,但前几年已经把最大的生产工厂从中国转移到越南,温州鞋企是否迟早也会这样做?

  谢榕芳:温州鞋企目前没有转移到越南或东南亚的,即使转移到越南,也是考虑到要降低成本。但是,不要认为移到国外,就非常好,未必。比如,碰到越南最近出现的事情,你怎么办?投资会落空,还不如扎在温州稳扎稳打。中国13亿人总是要穿鞋子的,制鞋永远是朝阳行业—只不过要提高质量,提高研发设计能力,提升品牌。我这两年一直在提“温州制鞋要向科技发展”,也有企业已经在这样做,比如蒙拉妮鞋业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这在制鞋业很难。

  记者:您有个观点:现在温州鞋业处于洗牌阶段,怎么理解“洗牌”的内涵?我这几天和温州一些鞋业人士聊,有人认为,温州制鞋业以后的格局可能是三足鼎立:康奈、奥康、红蜻蜓,你怎么看?

  谢榕芳:所谓洗牌,就是真正有些企业已经受不了市场的残酷竞争,他那个牌子就可能倒掉。

  至于温州鞋业未来的格局,三足鼎立,不能这么说。因为,目前温州前10大品牌还很稳定;即便是三足鼎立,也要看到,会有很多企业支撑这三家,他们可能会放弃原有的企业,但保留品牌、成为三巨头的子品牌—这就是洗牌过程。我认为,真正的洗牌,最后可能就是几个大集团立在温州。

  记者:这个过程,估计需要多长时间?

  谢榕芳:短则5年,长则10年。

  记者:现在中国到处都在提产业升级转型,温州有没有认为鞋业不是高端产业、应该淘汰的想法?

  谢榕芳:不仅是社会上,就是政府,曾经也有一些领导认为,这些企业没法跟高科技比。科技制鞋,我已提了两年多,不过现在还没成为共识,但我们向中国鞋革行业协会汇报,我一直提这个观点,不管他们认可不认可,我们要做出来给他们看。十年以后,我们再来说这个话题。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