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为人们体验异域文化、生活和风土人情提供了机会,伴随着人均GDP增加、交通方式改善、消费升级需求增加,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消费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旅游大消费时代已经到来,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旅游上下游产业链新的跨界和融合不断深入发展,逐渐形成以旅游为核心,以体育、户外、文化、游学、亲子等周边产业为外延的旅游大消费产业新生态。
一、2019年我们的旅游消费趋势会如何变化
1.更注重美食、美景、体验,旅游成“幸福必需品”
2018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55.39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0.8%;入出境旅游总人数达2.91亿人次,同比增长7.8%;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初步测算,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就业2826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约为1.48亿人次,同比增长13.5%。国内游收入增速快于旅游人次增速,反映人们旅游休闲需求升级。
业界分析,2018年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具有文旅融合、品质提升、个性化增强等特征,而这一趋势2019年也将延续。
以2018年国庆黄金周为例,有90%的游客在旅途中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文化活动,40%的游客到过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文化场所,还有众多游客前往红色旅游目的地缅怀革命先烈。
携程、驴妈妈等旅游机构数据显示,2018年游客更愿意在美食、美景、住宿及体验活动上增加支出。人们日益将旅游看作享受天伦、犒劳全家的“幸福必需品”。
中国旅游研究院报告称,人们更加注重体验。个性化、主题化、定制化旅游产品高速增长,私家团增长较快,占比接近10%。
出境游方面,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游客的足迹覆盖了157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传统热门目的地,更多曾相对小众的目的地正在被中国游客发现和喜欢。
2.钱多了、路通了、全球伙伴多了,供需发展相辅相成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从鲜见的“奢侈品”到“生活调味剂”,再到如今的“幸福必需品”,我国经济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是最重要的原因。以业内通行的消费水平衡量,日均消费在20至50美元(约折合人民币135元至338元)的都市休闲客群人数正快速增长。
国内更为便捷的交通更好地保障人们出行。旅游机构数据显示,最新开通运营的哈牡高铁、杭黄高铁在2019年新年伊始就表现不俗,乘高铁前往哈尔滨、黄山的游客量快速增长。
“一带一路”合作深化、签证更为便利、支付和语言环境不断优化等因素推动我国前往远距离目的地的出境游客量增长明显。业内预计,2019年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将继续保持量质提升。随着“80后”“90后”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主力,消费升级与差异化趋势将更为明显。
3.“升级版”需求呼唤“升级版”供给
从2019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传递出消息:今年我国将以乡村民宿为抓手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红色旅游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有序引导和推动冰雪旅游、温泉旅游、邮轮游艇旅游、自驾车旅居车旅游、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度假休闲旅游产品建设。越来越多的旅游从业者不断创新推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旅产品。
二、提升旅游人均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
1.以IP思维打造高品质旅游产品
IP具有高质量、强吸引的特点,旅游 IP相比普通旅游产品,可以显著地提升旅游产品的附加值,高品质IP可以增加旅游产品溢价能力。
对于旅游业而言,旅游IP=知识产权+著名品牌+优质服务。打造IP,首先需要策划设计IP形象,同时,需要给IP以故事和内容,IP可以让旅游产品“不但有颜值而且有内涵”。
2.丰富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业态
游客被IP产品吸引到旅游景区或旅游目的地,要留住游客,要让游客多消费,很关键的因素是业态。
“业态是生命力,IP是竞争力,运营是生产力。”业态是多元素的组合,作为旅游景区或旅游目的地,除了有美景,还需要有美食、美宿、美玩、美物等不同的“颜值”业态。
3.文旅融合带来升级提升
文化旅游本身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除了要构建消费和产业的链条之外,还需要在功能、服务以及体验上去满足以人为本的需求,其中情感的需求是最重要的,有情怀的人才能做出有情怀的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的核心问题就是文化的活态化;其次,文化旅游是文化科技化的展现,比如VR技术的应用。
为什么中国每年有那么多人出境旅游?归根结底还是国内文化旅游产品创意不够,同质化现象严重是重要原因。未来,应该运用文化的创意来提升整体文化旅游体验、可参与性和体验性,提高效益,推动旅游消费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