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微信首发雷穿戴,雷穿戴专注可穿戴的人和事,最新资讯、最新访谈、最新评测尽在雷穿戴(leiwear) 。
昨天下午笔者去爱维视在深圳科技园的办公室采访了其执行董事潘立夫。爱维视(IVS)是宏天科技(Topsky)旗下的一个品牌,是一家做2D/3D视频眼镜和智能眼镜的公司,工厂在深圳宝安区。
爱维视在创业初期的产品是视频眼镜,潘先生表示选择这个品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竞争较少;二是技术门槛较高;三是发展前景大,未来有可能替代手机的部分功能。
去年,爱维视开始开发一款智能眼镜——CloudI,未来几个月将会正式发布。谈到智能眼镜,绕不开的一款产品就是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目前已接近公开上市时间,上周进行了一次公开单日发售。不过在还未正式上市之前,Glass就已经出现了众多争议,去年雷锋网报道过美国很多场所禁止Google Glass入内,而戴着Glass见人也被很多人认为粗鲁的“Glasshole”行为,最近甚至有一位戴Glass在旧金山报道的美国记者被人在街上扇耳光。美国人对这种可穿戴设备的接受度似乎也不高,据Mashable报道,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53%的被调查者认为时刻显示周围信息的可穿戴设备会让未来更糟糕。潘先生是怎么看Google Glass和可穿戴设备的呢?
Google Glass应瞄准专业市场
潘认为目前可穿戴设备仍在发展初期(笔者之前采访的WIME张裕权也是这样认为的),就像手机在发展初期时一样,接受的人群有限。这一方面是因为产品发展初期还不完善,缺少应用;另一方面也因为受众的认知度不高,对产品仍存疑虑。那么Glass这类产品发展初期该如何定位和发展呢?
潘表示Google Glass一开始就把产品面向大众消费者是错的,而应该瞄准专业市场。他提到摩托罗拉曾经开发的一款头戴设备,这是一款增强现实的专业产品,应用场景包括车祸时把汽车的设计和内部架构用增强现实的方式显示出来,从而帮助救援。
在一开始瞄准专业市场有什么优势呢?首先,专业用户更多把它当成一件工具使用,不会倾注过多个人感情,因而不会冒犯别人;其次,专业用户对价格不像普通消费者那么敏感,Google Glass目前售价1500美元,显然不是件普通人负担得起的玩具,但对专业用户来说算不上高昂;最后,专业用户对新产品接受度更高,他们选择产品时主要看其能完成什么任务,对个人体验要求不高。而一旦得到部分人群的接受,普通消费群体渐渐地也不会觉得它太奇怪。
虽然Google Glass也开发出很多专业应用场景,比如外科手术和摄影,不过Google主要还是把它当消费电子来推广。
对于将要推出的智能眼镜,爱维视已经计划把它推出一些专业市场,比如在博物馆用于导游。用户看到一件展品时,在旁边把各种信息显示出来。潘笑说“以后导游们估计要失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