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四川绵阳市的个体户王芳来说,现在批发服装再不用半夜从绵阳赶路到成都市内的荷花池批发市场了。在成都城郊新都区的国际商贸城里,她可以随时到福建老板那里去提货。
荷花池,这个位于成都市一环路附近火车北站区域,在全国乃至东南亚都有影响的批发市场,实际上已经在2013年2月关闭,原有的6000余户商家则陆续搬迁到了国际商贸城。
“这是我们去年关闭的23个传统批发市场中的一个,也是整个荷花池市场群中的一部分。”成都市商务局规划建设处处长李光介绍,按照成都“北改”的规划,涉及的专业批发市场就有118个。
北改——这个涉及成都北部片区211平方公里,涉及人口150万的大型工程,从2012年初启动迄今刚满两年。按照规划,整个北改将投资3300亿元,用五年时间将这里打造为产业现代化、形态国际化、环境生态化、凸显鲜明成都文化特色的新北城。
“从‘北改’的战略意图来看,成都力图实现的国际化战略,已经不再是局限于一个区域的‘专利’,成都谋求的是实现整个城市的国际化。而‘北改’的关键效应在于,它将完善整个城市成长命脉的交通链、产业链、配套链与生活链。”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居住区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陶滔表示,“这将直接强化大城北的区域竞争力,进而影响到整个成都的城市综合竞争力。”
民间推手
长期以来,以成都火车站、荷花池批发市场以及众多茶叶、家电、中药材等专业批发市场组成的成都城北,被成都人视为交通、治安、环境等均较为混乱的区域。
2011年11月初,一个取名“江天一色”的网友在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市民话题”栏目内发了一篇大力改善成都城北交通现状的帖子。该网友对城北地区交通发展缓慢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破解城北交通落后的困局、消除城北地区交通短板提出了相关建议。这封网络建议书在网上迅速发酵蔓延,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热议和讨论,甚至出现一首改编的“北改之歌”。
网络热议迅速被相关政府部门整理成文,呈送到成都市委、市政府,并引起新任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的关注。“所以说北改的思路来自民间。”成都市北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提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但城北俨然成为城市的一块“黑斑”,成为城市发展最大的问题,更是造成了城区内的二元结构。
“路网建设滞后,交通拥堵严重,生活环境太差,”该负责人介绍,尤其是118家各类专业批发市场占到城区批发市场的80%,其“现金、现货、现场”的低端交易模式、复杂的市场产权格局、各个区域各自为政的管理现状,都对“北改”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由此,2011年12月中旬,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做出了“北改”决策。在这次会议上,成都提出大力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北改”正作为“立城优城”战略的重要工程,以及建设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要载体位列其中。
按照规划,此次“北改”由成都市统一协调,涉及金牛、新都、成华三个区,并在2012年2月份正式启动。由此,一场由民间推手通过网络问政的“建言”,最终上升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