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国的购物中心建设可谓极其迅速,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的规模,连三四线城市越不甘于寂寞,时时冒出个全国最大的体量等等,跟当年的CBD热一样疯狂,完全违反了正常的商业规律,但最后,死的死,稍微能活下去的都还在苦苦支撑。关键是,这些大规模的购物中心建设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往往2公里内建了2个大规模体量的项目,然后业态规划差不多,相互内耗,后期如何经营呢?
国内购物中心同质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业态组合:
几乎严重偏重于购物,虽然新开的购物中心,餐饮的比重得到加强,但是休闲的比例依旧很低,一方面由于休闲业态租金承受能力低下,行业还没有适应进入购物中心,得不到运营商的青睐;一方面由于购物中心还没有意识到突出自身特色,特色产业。
商户组合:
国内的购物中心,商户组合丝毫没有特色,都是百货+超市,再带上一大堆的散铺,千篇一律,这可能跟目前国内商业模式发展的速度有关,还有消费者的消费模式与消费层次。主要的业态大都如下:
主力店:百货,超市,电器卖场,数码卖场,电影院,部分由于面积太大,引入家居卖场,建材卖场。
特色主力店:书城(光合作用),真冰溜冰场(冠军溜冰场),欢乐世界(汤姆熊,玩具反斗城),
主题百货:(ITAT,FoxTown),水上乐园(亚特兰大活水馆)
次主力店:KFC,麦当劳,必胜客,屈臣氏,星巴克(或当地知名咖啡馆),健身会所,品牌餐饮连锁店,大的品牌连锁店
特色次主力店:知名品牌折扣店(Outlets,zara,GAP,优衣库),足浴城(大桶水),桑拿中心(洗浴),娱乐城,KTV
独立店:国际、国内二、三、四线的品牌专卖店,餐饮店,美容美甲店,流行饰品店,玩具店,礼品专卖店,市政配套店(银行,邮局,通讯)等
特色独立店:各种业态的特色店,购物:生鲜超市,餐饮:风波庄、老知青;休闲:
特殊业态店:当铺,诊所
空间表现:千篇一律的外立面;千篇一律的内部构造(中庭,休息桌椅,垃圾桶,天花板,地面,防火门,洗手间);千篇一律的缺失外部雕塑,外广场设计,没有特色的精神堡垒。
反观香港的购物中心,每个购物中心都有很自己的一面,大到外立面,屋顶,室外雕塑,小到场内休息椅,防火门的装饰。
宣传表现:动不动大减价,换季优惠购,买几百送(减)几百,xx嘉年华;动不动明星演唱会,中庭服装表演;动不动抽奖,送汽车,送家电;反观特色活动(大声展,创意市集,城市摄影展,画展,化石展)。
特色服务:设个顾客服务台就表示你有专业服务了?有没有残疾人专用椅、专用坡道,婴儿车、育婴室;有没有统一广播系统,背景音乐系统;有没有急救药箱。
反观美国的TheMallOFAmerica,为了方便附近居民运动,专门开放早晨时间供居民晨练,充分的以人为本。
在国内三线、四线城市,城市处于传统的商业模式往购物中心模式转型的过程中,市民对购物中心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一个可以外表像购物中心的商业体就可以很好的获得市场竞争优势,获得不错的市场收益;
但在国内一线、二线城市,购物中心市场已经比较成熟的,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如何走一条特色的购物中心之路,吸引人流,很值得大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