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商的推动作用下,产业经销模式开始发生转变,物流网络不断交织搭接,各地物流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拟打造或投入运营的物流基地一个接一个,如惠龙港的千亿级钢铁物流基地、丝绸经济带首个平台——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基地、东南亚大物流商圈核心苏宁昆明物流基地、中邮集团哈尔滨对俄电商物流基地、华南城南昌电商产业园与物流基地以及铁路总公司的绥芬河国际物流基地等等。
物流基地作为区域经济产业集群的派生产物,也是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的一种表现。物流基地作为物流企业的载体,其产生、形成和发展各各环节均蕴含着深刻的内在规律性,是产业关联、市场需求、外部经济和比较优势等多种驱动力作用下的新兴物流业态。
物流基地发展的阶段性划分
初始阶段:物流节点(配送中心)均衡布局。此阶段,区域经济、交通状况、科技发展等外部环境处于较低水平,区域经济、商贸物流密度较低,物流节点所在腹地狭小,仅限于城市周边地区。
地方性中心形成阶段:随着科技、网络等的发展,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价值挖掘潜力缩小,而物流资源成为业界关注焦点,地方性物流中心逐渐发展起来。此时期,地方性物流中心主要为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或是依托本地的制造类、商贸类企业,起配送中心的作用,而地区之间的物流联系较少。
综合物流中心形成阶段:随着区域间商品交换的日益增强,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大流”强度加大,加上供需双方对货物的及时供货要求不断提高,专业化物流服务商不断涌现并形成聚集效应,综合物流基地应运而生。在空间上,物流基地辐射范围逐渐拓展到整个区域空间,基地与基地间物流联系加强;在功能上,物流基地的服务趋向多样化、一体化。有经济、交通、政策等优势要素支撑下的物流基地得以壮大。
区域物流枢纽城市形成阶段:受地球村经济发展带动下,区域物流走向成熟,物流政策、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平台不断完善,物流市场运作更为规范,区域性物流基地纵深发展,辐射能力加大。此阶段,区域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市场导向的物流龙头企业,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物流服务能力并提升地区经济拉动作用。物流基地服务、运营、赢利模式实现电子化。
我国物流基地的发展史
中国物流基地的发展已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大致经历了引入期、成长期、调整期和发展期四个发展阶段。
引入期(1999年~2001年):1999年深圳平湖物流基地建设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开始引入物流园区的概念。中国开始尝试物流基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三年间,物流园区的概念在部分经济活跃、市场化程度高、物流需求旺盛的区域广为扩散,也出现了部分地的规划建设探索案例,主要零散分布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此时期的物流园区概念多与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混为一谈。
成长期(2001年~2003年):在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的情况下,全国范围内的物流基地项目建设呈现出建设热情高、规划面积大、投资规模大等快速发展的态势,物流基地建设于2003年推向高潮。此时期,全国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中心城市政府制定了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物流园区热”、“物流中心热”成为当时中国物流业发展的显著特征。
调整期(2003年~2004年):2003年国务院开始清理整顿包括物流园区在内的各类开发区,重点解决“物流园区热”所遗留的盲目建设问题,物流基地建设开始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引导下,深圳、上海、南京等地几个起步比较早的物流园区开始调整规划和重新定位,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也是在此时批准建立的,伴随而来的是长三角地区保税仓库建设热潮兴起。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涉足中国物流基地项目,国际著名工业房地产商普洛斯登陆上海和苏州等地。
发展期(2004年~2008年):在政府、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开始发挥成效,物流基地开始走向理性化的健康发展轨道。物流基地的开发商、运营商开始从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城市规划等方面理性思考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开发。此阶段,物流基地建设热情再度高涨,发展规模和分布区域均大幅扩大,并表现出地域性差异,开成各自特色。
相关链接
我国物流基地数量6年翻近两番
据2012年9月发布《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各类物流基地数共计754家,相对2006年的207家,增长264%,较2008年的475家增长58.7%。
调查数据显示,长江中游经济区的物流基地项目分布最多,有139家,其次为北部沿海经济区128家、西南经济区98家、黄河中游经济区93家、东部沿海经济区93家、南部沿海经济区84家、西北经济区63家和东北经济区56家。
从区域分布看,我国物流基地布局已发生结构性变化,主要体现为:一方面,北部沿海经济区的园区增长速度已超过东部、南部沿海经济区;另一方面,长江中游经济区、黄河中游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四个中西部区域园区数量上升快,而东部、南部沿海经济区的园区数量则较2008年有所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