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在义乌市成功上线试运行,从此,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各项政策落地有了具体的载体。这是继今年4月18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外汇局等国家八部委联合出台文件,同意在义乌市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以后,试点工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011年3月,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正式获批,国家对外贸易领域一项重大改革也由此拉开序幕。白驹过隙,一晃三年过去了。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确立,多项贸易便利化政策相继出台,金融改革专项方案获批,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专项方案获批,各大平台建设步伐加快……“义乌试点”第一个“三年实施计划”所取得的改革成果有目共睹。尤其是今年以来,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和首要任务,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最终确立,这不仅意味着“义乌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更体现了商城秉承优良传统,大胆改革、勇于创新。
30年兴商建市,义乌市场被联合国、世界银行和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评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义乌也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在30年的改革进程中,以义乌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依托商品种类丰富、信息透明的集聚优势,形成并发展了市场采购贸易。这种贸易模式显著降低了贸易成本,提升了贸易效率,不仅为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共享式的商贸流通和对外贸易大平台,更为“浙江制造”乃至“中国制造”构筑了对接国际市场的便利通道,增强了我国小商品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然而,长期以来,职能部门对市场采购贸易的监管“一筹莫展”,用一般贸易方式理念和政策“管不住”,用“旅游购物商品”贸易方式的政策“通不好”。虽然这些监管政策都为义乌外贸的快速发展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政策匹配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如何为中国专业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探索一条便利而又合法的渠道?勇于创新的义乌人乘着国家战略实施的东风,开创性地试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市场采购贸易的政策缺位,适应了小商品采购出口贸易“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的要求,有力地推动了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中国商品国际竞争力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此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会议要求,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抓紧制定战略规划,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海上通道互联互通建设,拉紧相互利益纽带。
围绕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义乌市以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一方面,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行,争取各项配套监管措施落地,让海上丝绸之路走得更加顺畅;另一方面,通过“铁路转关”等手段,加快小商品通往中亚的陆路运输新通道的建设,让“新丝绸之路”进一步拓展延伸。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随着通关便利化、增值税免税、检验检疫流程优化等各项配套监管措施的逐步到位,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改革成效进一步显现,义乌外贸出现井喷式增长。而这种增长恰恰是义乌市场外贸出口的真实反映,是将过去以外省企业名义的出口回归为义乌本地企业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