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把大火重燃广州专业市场新转型
发布时间:2014-6-17    作者:杨晨

  因千年商都市场化优势汇聚在城市中心的人流、物流,曾经给这座城市带来繁华和荣光,如今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堪的挑战。看来,新型城市化的广州向自己身上的疤痕“开刀”势在必然。

  今年1月份的市政府常务会议新闻发布会就对这份实施意见进行“吹风”,城内不少媒体以“中心城区不再新建批发市场”作为主标题进行报道。事实上,10年前广州市的商业网点规划中就有此意,市政府上一届班子主要领导均高调提出过内环以内不再批建市场。

  这次升级改造与十年前有着微妙的区别。多名业内人士表示,与过去更加强调“搬迁”不同,这次的实施意见更加人性化,有相当一部分市场将获得“就地升级”的机会。然而,终究有一批“低端”市场可能会遭遇搬迁的命运。

  十年不变的是,“搬迁”仍然是个敏感词。“你们媒体不要总是说搬迁”,经贸部门一位负责人提醒记者。当被追问哪些市场会被列入搬迁名单时,回答是“各区在定名单”。然而,拥有大量传统批发市场的荔湾、越秀、海珠三区均拒绝回答有关名单的问题,甚至拒绝正面谈及专业市场整治。对于新一轮的规划,规划局也是三缄其口。

  改造规模究竟是怎样的?荔湾区那份专业市场规划方案送审稿或许可以让人窥见一斑。这份规划称,至2015年,该区专业市场要减少30%,即70多家。其中,转营50家,关闭或迁移22家。至2020年,荔湾区专业市场总量减少至150家以内。至2030年,荔湾区专业市场总量宜控制在120家以内。“就转型升级行动而言,至2015年,要使所有专业市场都参与到转型升级过程中来,参与率达到100%。”

  而新中国大厦无疑成了一个动用强制手段整治的示范点。

  “新中国大厦3个月就搞定了,成功了就可以全面推广”,广州专业市场商会会长邵建明的话并非虚言。一位市场负责人向南都记者透露,天河区公安部门的领导去新中国大厦取经了。5月,消防整治就来到了天河区的沙河服装市场。

  思考:“挖墙脚”能挖来人流吗

  “这让我们很难办”,接到整改通知的沙河市场一位商户说道,腾空1/3,就等于每年好几十万的租金少了1/3的使用面积,然后再去附近多租一间小仓库来摆货,那又是二三十万的花销。

  这种现实困境其实已经在十三行商户方媛身上得到了验证,如今她每月仅租仓库的成本就增加了1万元。一些商户开始考虑流动,一些市场开始考虑促使商户们流动,更多的商户抱怨,有人在挖他们的墙脚。方媛们抱怨的首先是同属于荔湾区的世贸服装城。

  世贸服装城就在火车站流花商圈一服装城的侧面。豪华的装修,宽阔的通道,这个“高大上”的市场像一个豪华百货公司,“挖墙脚”同样高调张扬。一楼的巨幅广告上写着“5月8日对外营业”“十三行潮流服饰基地”,广告最下方用小字密密麻麻写上了100多个“十三行进驻品牌”,一层楼高的祝贺竖幅从4楼一直垂下来。

  不仅世贸服装城捕捉到了这个“商机”,4月下旬,连琶洲的广州国际采购中心也盯上了这块蛋糕。40多万平方米的体量,6万平方米的负一层仓库,是这里的招商人员必定要向人展示的优势。虽然不若世贸那般高调,但本埠媒体关于新中国大厦被查封的新闻张贴在招商处的显要位置。

  “一开始我们也没有这样的定位,忽然间他们就找过来了”,广州国际采购中心一名负责招商的高级管理人员声称,一些十三行的商户呼朋唤友地过来了,于是他们就先把4、5号馆拿来招商。“前三年零租金,进场费也很便宜”,他说,如今是批发市场的第三次升级,肯定要解决仓储和物流中转的问题

  承接十三行的商户符合这里的定位吗?上述管理人员称,目前肯定是承接一些不太成熟的业态,先把人气聚在这里,再慢慢改造。位于解放南路的大都市广场也即将进入改建期,站西商圈的鞋业批发市场同样在向商户们招手。

  然而,财富和人气真的那么容易流动吗?同在荔湾区,去年10月9日投入营业的世贸服装城人气一直不旺。5月8日挖来十三行档主再度对外营业后,这里宽阔的走廊仍然清清静静。

  与此同时,消防整治3个月过后的新中国大厦,人流虽然下降了很多,与政府想要的市场显然相距甚远。一些商铺的货物仍然码得比人还高,成堆的黑色方便袋包裹向人们宣示:这里仍然是现货交易的旺地。连大厦门口的报刊亭都难逃这一诱人产业链的诱惑:五颜六色的封口胶带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内里只象征性地挂着几本杂志。

  这条喧嚣了百年的街道上,手推车蹭地的“哧哧”声仍然是主旋律。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