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跳水”库存惹的祸
7月10日,杭城迎来了今年首个高温日,下午最高气温升至35.1℃,华丽丽地突破了35℃的高温线。然而,服装企业和经销商们却在承受着“寒冷”的煎熬—尽管他们竭尽全力打出最低折扣,但仍难抵冷清市场后巨大的库存压力。
“服装行业最不值钱的就是库存”,在业内流行着这样一句话。
夏天还没真正到来,服装价格纷纷“跳水”“小姐妹,这件T恤很好看,现在我们季末清货,只要100元,上个月拿货价都要280元。”刚刚过去的周末,杭州市民钱艳约上闺蜜去四季青淘货,在中洲市场一家叫“首尔站”的店铺看中了一件短袖T恤,销售员立马热情地上来介绍。
营业员的话让钱艳有些糊涂了,季末?这夏天才刚刚开始,怎么就季末了呢?
“小姐妹,今年生意不好做,所以我们清货提前了,这些衣服都是在亏本卖,现在买很是划算。”这位售货员解释说,今年市场里的促销从6月底就陆续开始了,现在大部分商铺的夏装是成本价,甚至是亏本价。“现在买真的很划算,款式和尺码都很齐全,再晚点,价格可能会便宜些,但款式和尺码挑选的余地都会小。”
导报记者发现,平时中洲市场里的夏装在100元—600元不等,而现在基本上200元以内都可以买到,甚至有部分服装已经甩到50元的价位。
中洲市场里的情况并不是孤例。
在九天国际服装城,导报记者看到,几乎每一家商铺都挂着“清仓”的字样。一楼的男装T恤已经降到100元3件。
最大的痛点是什么?不是利润点,而是库存进入2014年,用吴蕾的话来说,就是大半年,自己都没有过好,仓库里近4万件服装库存是她最头疼的事情。
棉花千万吨库存求解
纺织企业的日子越发艰难,而天量的棉花库存并没有让企业看到未来成本大幅下降的希望。
库存创历史新高
在过去的两个棉花年度,国内棉花库存增加约800万吨,再加上本年度增加的数量,保守估计国内的棉花库存将超过1000万吨。
资深农业分析师刘春芳告诉记者,全球一年的棉花总消费量不过2400万吨,其中我国一年的消费量也不过800万吨。我国1000多万吨的库存已经让全球棉市难以承受,成为抑制全球棉价的主要因素。
“捆绑销售”非良策
为了缓解棉花国储高库存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国内实行的是国储棉与进口棉强行“捆绑”的销售政策。如果一个纺织企业需要购买棉花1000吨,按照现在的配额制度,只能买入250吨低价进口棉,而其余部分必须采购高价国产棉。
呼吁放开管制
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目前被越来越多地提及,而棉市依然是主要受政策引导,供需层面甚至无视供需状况的恶化,任由库存不断攀升到全球消费量一半左右的水平。一些企业和贸易商毫不讳言地声称“棉花依然在计划经济时代”。目前棉花乃至纺织产业链已经到了不能不改革的程度,虽然管理层还没有透露出具体改革的时点与策略,但前期关于棉花直补等政策的商讨已经开始。
收储的最大作用是保证棉农的种植积极性,但从这两年国内棉花种植面积来看,这一效果并不理想。尽管2012年收储价格每吨提高了600元,但种植面积同比却下降了10%。虽然收储价格有所提高,但跟棉花生产相关的要素价格上涨得厉害,种植收益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