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太原太堡街东口,山西食品批发市场,一排排冷库房门紧锁,来批冰糕的老王惊呆了,不敢相信地瞪大了眼睛:“批冰糕的都去哪儿了?怎么都空荡荡的?”“过完年就撤了,门上有电话!”值班室门前,坐在一张旧沙发上晒太阳的保安老杨手指着冷库。自从进入3月,这样的回答他每天都要重复二十余次。
老王快步走到常去批冰糕的那家冷库前,趴在窗户上往里使劲看着:“真空了!”
太原冰糕市场的巨贾都集中在这个市场,各大品牌的冰糕都是从这里流入千家万户的。去年八九月起,为吸取上海重大氨泄漏事故的教训,强化源头治理,9月至12月,国务院安委会在全国深入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太堡街上辉煌了十多年的冰糕批发市场,一下子分流了。
十天来,记者跟着“冰糕”,听经营户、市场人员、沿街居民讲述这里的兴与落,讲述一个行业的变迁。
A曾经冷库不冷热闹非凡院子里停满了拉货的车连倒车都没地方
山西食品批发市场位于太堡街建设路口,因为以批发冰糕、速冻饺子等冷冻食品为主,人们更习惯于叫它“冷库”。4月5日,因为建设路改造,进出冷库大院的车只能走太堡街上的后门。
从后门进来,走过二十来米长的一段小胡同,记者就看到了冷库的大院。它看上去就像一个大杂院,院子被制冷设备分成了前院和后院,但是前院和后院布局一样,两长排冷库一南一北相对而建,中间是大大的停车场。为了装卸货方便,冷库房比院子要高出许多,都建在一米多高的高台上。“一共61间,每间都有编号。”在这里工作7年的保安小刘说:“几个月前,这里可不是这样,你看门上面那些海报就知道了,像雀巢、伊利、大桥道等大品牌都集中在这儿。”
每年从开春到当年9月末是冷库的旺季,院子里停满了拉货的车,倒车都没地方。“送货的车才叫长了,都是大挂车,想进这个院子,新手还开不进来了。”小刘说,那会儿他们就忙得指挥车。除了商户、摊点来批发,也会有市民来这里,无非就是图个便宜。
商户们陆续撤离是从今年1月份开始的,车少了,保安也减员了,院子里越来越空荡。到现在,挂在商铺门口的五颜六色的冰糕袋子,还能让人想起当时的热闹景象。一些商户搬走时,把自己的新地址和联系方式写在纸上贴到商铺门口,好给顾客留下信息。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恰巧碰到一位经营户来搬东西,于是记者跟着进了他曾经的店铺:先是一间4平方米左右的小办公室,推开一扇厚重的保温门,里面就是温度在零下18℃的冷库间,这时已经停用了,就成了一间黑乎乎的密闭室,约30平方米,被架子上下分成了多层。“这里面能存放90吨的货,一大挂车货全能装下。”经营户自豪地说。
B市场经营得很好出于安全考虑自愿关停
冷库大院东北角,就是山西食品批发市场的管理方山西省食品公司的办公大楼。记者一进楼内,一位工作人员就劝记者改天再来:“领导们都在忙着开会,商量建设路修路拆迁的事儿呢!”
几经联系,一位分管批发市场的市场科负责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刚一说话就强调:“市场经营得很好,我们是响应政府号召,出于安全考虑自愿关停。”
他介绍,1996年、1997年,冷库分两期建成,61间库房存储量达四千多吨,由一套液氨制冷系统制冷。市场一建起后,经营户就进来了。建冷库之初,并没有确定以批发冰糕作为主营业务,那会儿也还有批发肉类、速冻食品的。三四年后,受市场调节,冰糕批发市场发展越来越好,不少商户主营冰糕批发售卖,一些大品牌的冰糕商家也陆续进驻,太堡街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冷饮批发集中地。
到关停前,这里的库房租赁业务还是如火如荼,做大的不想走,想进来的还得排队。而这18年来,市场只对经营户涨过一次制冷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