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岁的牛彩凤,可算是太原雪糕业发展的见证人。她95岁的老母亲1978年就开始卖冰糕,到1984年前后,还是太原82家雪糕零售商的组长,牛彩凤清楚地记得是82家,因为她帮着老母亲写工资表、收管理费等。1985年,牛彩凤在五一大楼前也另立摊位,也卖起了雪糕,直到1994年,太原不允许占道摆摊后,她做起了雪糕二级批发商。
2013年年底,接到冷库关停的通知后,对这一行业充满感情的牛彩凤曾经联系过冷库大院里的商家,商量过一起筹划一个新的冷饮批发市场,但最终没有谈拢。“再也没有像冷库那么合适的地方了,那个站台就建得那么正正好,装货、卸货时,跟车一般般高,搭一块板板就行了,车进车出都那么方便,24小时都可以进货出货。”说起这些,牛彩凤无不留恋。
一个行业的变化,可能是一个拐点的到来。无论如何,这些冰糕大王们,对此充满了期待。
○人物特写
一个冰糕大王的故事:
18年他一直在这个大院
老杨49岁,自打冷库建起就来了,在这个大院驻扎了18年。
确切地说,老杨做冰糕生意比冷库建起还要早。1990年前后,从山西矿业学院一毕业,他就做起了冰糕批发生意。他说,这在当时是个很挣钱的行业,到1997年,老杨开上了20万元的私家车,没过几年,又买了房子。
1996年,山西食品批发市场一建成,老杨率先搬了进去。2000年前后,这里已经是冰糕巨头云集,有的批发商想进来,都得排队等位子。
“做冰糕批发是个辛苦活,利润低、技术含量低、季节性强,几个月就得把一年的钱都挣下。”一般冰糕有两条流通链:第一条是商家直接供货到大型超市和商场;第二条是先到杨先生这样的大批发商手里,再流通给签了合同的小批发商,最后到各个零售商手中。
每年3月到9月末都是最挣钱的时候,老杨从凌晨四五点就开始忙,先是厂家送货,一送一大卡车,能装90吨货的库房一下子就装得满满的。这边刚卸完货,批货的就又一拨接一拨跟上了,一直能忙到晚上九点左右才能歇下来。生意好的时候,一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几千万元。老杨说做成了,靠的是辛苦和运气。在生意伊始,为了闯出名声和找到客源,他按出厂价卖给别人,而自己只是从厂家的返款中挣些钱,比如每卖1000万元的货,厂家会返给他3万元。而这一点为他赢得了不少客源。
而今,老杨想先歇歇再看,或许会转行。
○时代记忆
那些年我们在这儿批冰糕
“去冷库批冰糕?居民可多了!”太原小店区坞城街道并南一社区网格长杨俊文,对于管辖区的冷库大院最熟悉了,在那儿批冰糕,她自己也有十来年的故事了。
那里价格便宜,商家人也好。这是周边居民对冷库冰糕批发商们最多的评价。“一批就是二三十块钱的,能批四五十根呢!”以前家里没钱,杨俊文就批便宜点儿的冰糕,这几年条件好了,就专批贵点儿的大品牌冰糕。有时候同事们团购冰糕,又能便宜。
在太堡街卖水果的女摊主说,人多得还得排队,她一次给孩子批两星期的冰糕。因为有这便利,孩子从小到大没少吃冰糕。
怀念旧址的还有专门为各个店铺配送冰糕的二级商。老陈说,原来要什么冰糕,一个院就全都配齐了,现在得走好几个地方。
品牌冰糕都涨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