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及其在国内发展
供应链金融是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出发,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依托核心企业强大的履约能力,根据交易中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为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创新。
供应链金融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级企业巨头在跨国经营和全球性业务外包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开始注重供应链管理。为降低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对整个链条效率和发展的制约,降低融资成本,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供应链财务管理,国际银行业为适应这一需求开展了相应的业务创新。
我国供应链金融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00年前后,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涉足供应链金融业务,2005年深圳发展银行先后与国内三大物流巨头签署了“总对总”战略合作协议,正式拉开了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序幕。一年时间,数百家企业分享了供应链金融带来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时至今日,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推出了具有各自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下,金融机构摒除原来只关注单一企业财务指标和资产状况的做法,更关注申贷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历史信誉,因财务指标不达标难以融资的中小企业,可以凭借真实交易获得贷款。金融机构通过资金的封闭运作,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控制贷款风险,颠覆了传统贸易融资中金融机构只针对单一企业进行评估决定是否授信的局限性。
不过,目前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意识薄弱导致供应链金融应用范围不广,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相对薄弱,我国完整的信用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机构和失信惩戒机制还不完善,供应链的链式结构具备风险自我扩散的属性,信用的延伸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也形成挑战。这些都是制约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