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中国的未来非常坚信,中国将成为最大的经济体。”6月7日上午在北京出席《太古之道—太古在华一百五十周年》新书发布会时,香港太古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史乐山(John Slosar)对在场的第一财经等媒体记者透露,未来太古会有更多投资。
目前,太古在国内超过3万名员工,净资产超过730亿元人民币。面对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的调整,史乐山表示,过去三十多年,中国从较小体量的经济体成长为全球较大经济体之一,未来还将成为真正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短期内虽然有经济发展失衡、短期调整等问题,但长期看中国经济一定能冲破桎梏。在他看来,中产阶层崛起、城镇化进程,未来将释放更多的消费能力,中国的转型是一个积极的故事,太古还将继续投资中国。
“我们一步步在壮大自己的业务,不会做一个项目之后就抛弃掉,我们的项目都会持续运营。”史乐山称,经济不会是一直向上的,不会没有挑战,这个过程中短期的不足的确是挑战,但是短期的颠簸是可以解决的,太古也无意冲进一个行业一两年赚一笔快钱就出来。
在太古供职超过35年、拥有中文名字的史乐山介绍,今年对英国的家族企业太古来说有两个里程碑,一是太古集团成立200周年,同时也是太古进入内地150周年。在他看来,与太古在过去150周年里经历的二战、大萧条、非典相比,可能遇到的经济起伏并不算难事,太古的特点在于多元化,业务之间有一种天然对冲和内部平衡的能力,另外太古选择业务希望目光长远而非短视,且在人才培养上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7日上午,太古集团与上海三联书店策划的《太古之道——太古在华一百五十周年》纪念图书正式发布,介绍太古从200年前英国利物浦的小型进出口贸易公司,成长为覆盖六大洲、五大业务的多元化跨国公司的历程。书中介绍,太古最早是在英国从事纺织品、茶叶贸易,后来进入食糖、船坞、航空、冷链、软饮料等业务,1970年代,太古进入了房地产开发、石油等行业。史乐山认为,目前太古在内地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尤其是地产方面,很多城市都有太古的项目。
太古在业界以老牌“杂家”闻名。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太古几年前在内地购买了一家烘焙企业,来自重庆。关于开启这项业务的原因,史乐山解释说,是因为它跟太古已有的其他业务相似,同是零售企业,可以与可口可乐瓶装厂、商业地产等业务产生协同。当记者问及太古选择新业务的标准时,史乐山称,多元化不是从无到有的完全再造,需要满足三方面标准,一是符合业务协同效应,能利用已有核心业务积累的技能,二是能长久经营,三是正处于进入该业务的比较好的时点。
针对这家经历过坎坷的“百年老店”,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联席院长杨壮对记者分析,互联网时代对老牌企业太古带来很大挑战,但太古的特质包括身为英国企业的低调、务实、专业性,也涵盖变革、多元等特点。杨壮称,中国企业很多都进入了金融业,热衷快钱,前段时间互联网金融炙手可热又很快洗牌就是例子。在他看来,注重多元产业发展的太古身上,有英国人的谨慎和保守,但很多时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这是值得有意成为百年老店的中国企业借鉴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