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不景气的行业环境下,大型纺织面料企业尚可凭借其自身规模抢占到一定的资源,而作为国内纺织面料行业中的弱势群体,中小企业如何能够在这种逆境中迎难而上,结合自身特点与现状向小而精的模式进行转型,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针对这个话题,记者分别采访了两家中小面料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看看他们是如何在低迷的行业大环境中寻求发展的。
浙江省绍兴市杰洋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茹新征
知己知彼掌控国内外行情
中小面料企业作为整个纺织产业链条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如何能够走向小而精的道路?对此,浙江省绍兴市杰洋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茹新征反复强调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知彼,就是要企业了解自己所处的整体行业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掌控全局,有效地从根源入手解决问题,节省相对有限的资金,降低成本。
茹新征进一步表示,目前,国内的纺织面料大环境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
从宏观上来说,国内纺织行业整体处于全球整个纺织行业的上游,虽然总量庞大,但是附加值不高,整体利润空间有限,产能过剩十分严重;自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来,国际需求始终没有恢复到旺盛阶段,外贸加工和销售产业均大幅缩水;由于国内原材料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国内纺织行业原料价格大幅飙升,人工成本上涨致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逐渐丧失并被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快速取代;目前,国家政策上对纺织行业的支持力度不够,这也是目前纺织面料行业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微观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国内纺织面料企业数量众多,同质化产品价格竞争剧烈,生存环境差;二是美元持续贬值对国内众多以外贸为主的纺织企业造成了重大打击;三是国内销售渠道比较传统、单一,难以完全满足现在客户日趋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和越来越快的产品更新速度。
了解需求做有针对性产品
受资金的局限性,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做有针对性的产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不失为是一种很好的节约资金、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
对此茹新征表示,企业目前有不少内销的客户都是服装公司,他们的服装成品客户主要是对面料品质要求相对严格的欧洲品牌服装商。特别是北欧四国,要求产品要达到intertek国际环保标准,对甲醛、偶氮、APEO等含量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在面对这类客户时,产品的品质、安全、售后服务等就成为了主要的考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