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把大火重燃广州专业市场新转型
发布时间:2014-6-17    作者:杨晨

      因千年商都市场化优势汇聚在城市中心的人流、物流,曾经给这座城市带来繁华和荣光,如今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难堪的挑战。新型城市化的广州向自己身上的疤痕“ 开刀”,势在必然……

  “嘶啦、嘶啦、嘶啦”。走在十三行路1号的新中国大厦,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是“小妹”、“小弟”们用胶带封包的声音。

  每种式样5件,一共是120件。方媛(化名)家的小妹用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才把这些衣服核对好,扔进一个超大的黑色方便袋,再用胶带封好。门口还堆着一个更小的包裹,浑身打满了胶带。“这是另外一个客人的,等下会有靓仔替他来收”。方媛指着一个拖着大袋子的小伙子说,“你看,他们就是专门帮人收货的”。

  这就是十三行批发市场的交易方式:现场、现货。这些货会被守在大门口的物流公司员工收取,运往海南、江西、湖南等地的批发市场,甚至是上海著名的七浦路。

  两把大火烧起的消防整治

  自从3月份加剧的消防整治以来,方媛听到的“嘶啦”声已明显少了很多。这个出身贫寒的潮州女人,靠着在广州的各个批发市场摆摊,在收入上早已将她那些当设计师的同学远远甩在身后。大学毕业后这八年时间里,她把家族里的十几个亲人都带到了广州的批发市场里。

  “以前忙的时候,我整天就是在开单,根本没空这样跟你说话”,服装市场的不景气,加上消防整治,让她损失了很多生意。南面的海珠鹭江,明晖服装厂的秦姓老板也受到了波及。他的厂里已经一个工人都没了,设备闲置,工人都在宿舍休息。这家制衣厂的货主要销往十三行,遇上消防整治、封楼,订单骤减。到了五六月份传统淡季,他的寒冬彻底来了。

  真正严厉的消防整治始于3月20日。为了封掉这栋48层大厦中的5层楼,当天中午,荔湾区出动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消防整治,30多辆警车,数百警察,手持盾牌、霰弹枪的特警。

  但谁也不能轻易说这是紧张过度。这座大厦每日平均人流达到了15万人,内有6000多家商户。这里一个10平方米档口的5年入场费平均高达一两百万元,一层楼的租金就达上亿元,整治将触动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整条食物链上的利益群体。维稳的压力无疑是巨大的。但整治在3月底继续深入,最终,这栋大厦被封了11层楼。不改造合格不许开档。

  封楼引起了人心浮动,商户们开始聚集在一起,向区级、市级甚至更高级别的政府反映问题。商户们很快通过微信开始联合,一个群满了,又开一个群。4月、5月,新中国大厦分别发生了小规模对峙和抗租事件。

  “为什么就查我们新中国大厦?要说人多,沙河比我们这里人多多了,脚都插不进去”,这是方媛和这里的商户最爱挂在嘴上说的一句怨言。

  方媛不知道,比这里人气更旺、档次更低的沙河服装市场也于5月开始了消防整治。5月15日,沙河南城市场内的档主收到一份《通知》,要求档内经营,不能在档外叫卖;档面离地1.5米以上的地方不得摆挂货品;每个档口要腾出1/3的空间不得摆货。

  此前10天,《三元里街专业市场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也被发至街道所辖的皮具专业市场片区。方案称,从5月7日到6月20日集中清查火灾隐患,清理搬迁违规住宿人员等。

  而去年才开业的长江国际服装城,于更早前的4月3日开始临时停业。市场负责人表示,只是因消防问题停业整顿,整顿好了就会开业,不过至今仍然不见动静。

  上周,广州规划局一份公示显示,解放南路商圈的大都市广场将进入改建期,“解放南商圈专业市场或整体外迁”的消息又传了开来。

  十年后的新一轮升级开始

  “都是那两场大火烧的”,面对消防整治,档主们普遍认为,这是由去年11、12月的德宝广场和建业大厦火灾所引发。这两场轰动全国的大火确实是事件的导火索。然而,这更是广州逼迫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一种手段。新一轮的洗牌开始了。

  早在去年8月,十三行商圈所在的荔湾区就出过一份关于专业市场的规划。从南都记者拿到的送审稿显示,荔湾彼时已计划对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关闭一批不符合规划的市场。

  5月8日,广州召开规格相当高的转型升级大会,高调宣布要抢占经济制高点,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会议配发了3个实施意见,其中一份就是关于批发市场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以专业化、国际化、现代化为导向,采取原地转型、关闭搬迁、业态转营和规划调整等方式,积极整合市场资源、提升服务功能、加强产业对接,实施传统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设现代展贸交易平台。”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