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民种菜像赌博,蔬菜烂在地里难卖出”这样的消息近年来屡屡见诸报端,但收购价不高、运输有困难等原因似乎只是浮于表面的客观因素。位于产业链两端的蔬菜生产和市场消费能力间的平衡度,对整条产业链起着重要作用。“公司+农户+数据”三合一,或许是未来的一条出路……
位于滇池南岸的晋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省主要的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许通过对这一实例的层层解析,能发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这一怪圈背后的些许端倪。
司空见惯的“怪圈”
段宝刚的这个年过得并不太顺心,年前损失的两万元让他有了压力。正月十五刚过完,和妻子一边修整着自家的蔬菜大棚,一边商量着种什么菜才能尽快补回损失。
早在春节前,外地的冷库老板都回家过年,晋城的蔬菜交易市场无人收菜,段宝刚地里已经成熟的4亩生菜无人问津。若是自己拉到昆明出售,时间、运费和人工要支出一笔,市场行情也不太理想,这注定是笔赔本买卖。“索性打烂了就那么放着,每亩成本4000多元,4亩损失约两万元。”段宝刚说,附近村子里和他一样受损的还有好几户,大概有二三十亩。对于这次亏损,他总结的原因是选错了品种,没注意计算蔬菜上市的时间。
于是,在上个星期,他请了5个工人,将烂在地里的生菜清理干净,土地也进行了翻整,为下一轮播种做准备。“这次大意了,时间没把握对,得靠下一茬补回损失才行。”
他的遭遇,只是近年来,类似“某地蔬菜滞销农户受损”、“数十亩蔬菜烂在地里”这类消息的再现之一,在2013年春节后,晋宁梁王村等地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场景。
2013年2月,有网友在昆明“彩龙论坛”发出了梁王村几十亩蔬菜烂在地里的消息,一度引发本地媒体关注。“冷库老板收菜一般要过了正月十五之后,但过年那几天天气热,导致蔬菜提前成熟,这些是当时蔬菜滞销的主要原因。”经过调查后,晋宁县农业局工作人员做出总结。“据晋宁农业局统计,当时滞销的卷心菜近百吨,菜农的成本是1元/公斤,还得我们找车去地里拉,但同一时间,昆明各菜市场卷心菜的零售价仅为0.8元/公斤,而且超市也无法消耗如此数量的蔬菜。”昆明家乐福白云店负责人说。
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蔬菜的旅程大致要经历“农户—菜贩—采购商—批发市场—零售市场—消费者”一系列的环节,起决定作用的,是产业链的两头:蔬菜的产量以及市场的消耗量,两端的数字一旦失衡,必然会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引发“菜贱伤农,菜贵伤民”。[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