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能否破解蔬菜产业怪圈?
发布时间:2014-3-15    作者:李翠霞
  但对于大多数菜农来说,这样的事情稀松平常的。增产不增收、好菜不好卖,大家已经见怪不怪。铲掉滞销菜、整地、赶种下一茬,菜农们往往将对滞销蔬菜的惋惜,转移到对下一拨蔬菜价格的期许中。“云南的气候,一年最多可以种5发蔬菜,只要有两发价格正常,这一年就有得赚。”不少人都是在凭经验和运气“赌”,他们往往是“怪圈”的制造者,也是受害者。
  “怪圈”怪在哪儿?
  市场供需的不对称,段桂仙理解为“很正常”。
  “这种情况每年都会有,十几亩到几十亩的损失很正常,现在已经好很多了,刚种菜那会儿,跟风种导致滞销的情况十分突出,但凡种过菜的,总经历过那么几遭。”她把这归结为对市场形势和时机的预估不足。根据经验,她认为,技术和信息是蔬菜种植获利的两大关键,这一观点得到了所有受访种植户的赞同。
  2000年开始,随着城市的发展,呈贡发展了近20年的蔬菜花卉种植逐渐向邻近的晋宁县晋城、昆阳等地转移,不少呈贡人到晋宁租地种菜种花。丰厚的利润将地租由每年1000元/亩推涨到如今4000元/亩,也带动晋宁本地人由单纯的土地出租到开始种植。同年,晋宁县也将蔬菜、花卉和鲜奶确定为3大农业支柱产业,成立了县蔬菜花卉办公室,对蔬菜花卉的生产和技术推广进行指导。
  种菜才刚兴起的那阵子,小朴村村民杨勤忠将种植了多年的烤烟改种青蒜苗和白菜,但才起步就受挫。同样是蒜苗,呈贡人种的能卖0.7元/公斤,自己的只能卖0.5元/公斤,产量也不高。种的白菜也发生“烂边、烧心”等情况卖不起价。此时,晋宁农业局的农科队伍发挥了大作用。通过新品种的推广、病虫害防治等种植技术的培训、标准化蔬菜大棚的建设,当地的蔬菜品质和产量大幅提高,但收入的增幅却不是很明显。“不懂市场,信息闭塞,就只会跟着别人学,种什么都一窝蜂,基本上都没赚到什么钱。”杨勤忠还记得2005年村里番茄滞销的情形。“大路边就能闻到一股烂番茄味,5块钱一大篮都没人要。”
  段桂仙目前是晋宁县上蒜村委会主任,当年的“种菜热”她并未加入,却更青睐产业链的另一个环节—贩菜。2005年至2009年间,她靠着上蒜到晋城这20公里的来回赚到了钱。到地头收菜,经过简单分拣,再拉到晋城的蔬菜交易市场卖给来自各地的采购商。但随着晋宁蔬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更多市场嗅觉敏锐的采购商们被吸引而来,开始大量修建冷库。冷库制冷让蔬菜“睡觉”,延长了保鲜时间,大宗收购当地蔬菜运往省外成为了可能,对于蔬菜的需求量也更大,农户增产增收得到了更多保障。
  由于收购量大,部分采购商直接到地里与农户对接,段桂仙收菜的生意受到了影响,于是她租了15亩地,也加入蔬菜种植户的行列。
  种什么?种多少?这样的问题依旧不断地困扰着和她一样的种植户。种菜第一年,对市场的盲目让她亏损了5万多元。第二年,她从冷库老板们收菜的时间规律中逐渐摸索出一些小窍门。
  每年11月起,冷库就开始关库,直至次年三、四月间才陆续开始做生意,而11月至3月份,花价最好,一半的地可以提前留出来种花,待10月底最后一批绿叶蔬菜卖掉,另一半地可以播种生长周期比较长的小瓜或者青花,到次年冷库开库的时候,刚好成熟。由于担心天气等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损失,在蔬菜收购的淡季,一些农户却选择了暂时闲置土地。
  种植风险规避需多元化
  2007年,宝峰酸水塘村的吕兆福和同村的十多家荷兰豆种植户成立了晋宁酸水荷兰豆专业合作社,这是在晋宁县农业局记录中第一家有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在成员已经增加到了80户,大家以合作社的方式团结在一起,也是想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增加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吕兆福说。
  如今,段桂仙所在的晋宁上蒜四季蔬菜花卉专业合作社已有4个年头,她感慨,作为散户和加入合作社的区别确实很大。为了分散风险,不少农户都选择了花、菜各种一半的方法,同村会员李涛便是如此。“由于缺乏技术指导,他的花种得不好,折腾两年没从鲜花上赚到钱,2012年加入了花卉协会,每户会员只需缴纳15元的会费,我们定期通过晋宁农业局请专家来讲课和现场指导,会员的产品质量和产量提升都非常明显。”段桂仙介绍,面对采购商,合作社比散户更有议价优势,能获得相对稳定的收购价,在农产品集中上市时,采购商也会优先收购合作社提供的产品,散户被剩下的几率则比较大。
  洪海坤牵头成立的晋宁昆阳昆仑花卉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拥有了自己的鲜花品牌——“昆仑”。如今合作社成员的鲜花销售,是直接由新加坡的批发商下单,收购之后空运出国,跳过了采购商的环节,会员和批发商获得的利润更高,也更具竞争力。
  花卉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蔬菜却有它的特殊性。晋宁县农业局蔬菜花卉办公室主任王永会说,花卉如果发往国外有剩余,可以再到斗南拍卖,剩下的进冷库,保值期相对较长,但蔬菜的保质期比较短,难以保证质量。“做品牌需要有严格统一的标准,不仅对种植要求高,对储存要求也高,合作社通常不具备建冷库和储运的能力,难以形成品牌。”对于蔬菜品牌的打造,通产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方式。 
  “诸如今年来引进和培育的华州、邦泰、嘉德等蔬菜公司,具有一定的生产基地和市场营销网络,并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辐射带动作用,创造了良好的口碑和品牌形象。”王永会介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