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合一”能否破解蔬菜产业怪圈?
发布时间:2014-3-15 作者:李翠霞
不少合作社负责人表示,与公司合作也是一种规避产业“怪圈”的理想方法之一。“有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就能大大降低市场风险,丰产时节工厂可将蔬菜进行脱水等深加工,农户四季都可以种植,也不会出现因淡季来临就让土地闲置的情况了。”
数据时代下的需求
从昆玉高速进入晋城富有村,沿途分布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冷库,货车将新鲜菜品拉到这里,由工人进行初步的分拣和包装后进入冷库预冷。12—48小时之内,这些来自晋宁和江川、通海等地的蔬菜,将由这里进入流通环节,发往各省份甚至东南亚国家。
2005年,黄元礼和其余9名股东共同出资1亿元,在富有村建起了集蔬菜交易市场、住宿、冷库仓储为一体昆明金荣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从50平方米到320平方米不等的120个冷库,常年都是租满的,采购商来自全国各地,并呈季节性迁移。“每年9月至次年5月,我们从晋宁发货到西北的银川、西宁、兰州等地,每天的发货量是20—30吨。6月到次年8月则转到河南收菜发西北,发往东部沿海的采购商会接替我们继续租用冷库。”四川籍采购商张亮说,蔬菜进入冷库之后最长的储存期为20天至60天不等,一定程度上可缓解“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带来的影响。但他认为,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蔬菜产业中成本可以控制,但销售不可控,而往往又是销售的最终结果,影响了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也发生变化,信息的对称对蔬菜产业至关重要。
与蔬菜打了28年交道,黄元礼对这一行的规律摸得很清楚。“就全国市场而言,云南的蔬菜是起到调节余缺的作用。一般来说,云南蔬菜比较难销售的是在每年3、4月冬春交接和11月夏秋之际。3、4月东部地区当地蔬菜也大量上市,对云南蔬菜需求不大;11月西北、华北地区大批蔬菜成熟,云南菜种植成本高,不具备竞争力。”市场的饱和,导致本地这些时段成熟的蔬菜容易出现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但一年四季丰富的品种,又是云南蔬菜的一大优势,关键就在于如何实现生产和市场需求两端的信息对称,黄元礼说,这样既能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又能降低市场风险。“当然,这是个理想模式,真正的实施除非全国都形成一个精准的信息统计网络,这只能依靠政府的推动才能实现。”
“2012年,我们‘三农通’开始每周三次为农户提供蔬菜价格信息,发布天气预报信息,每年也会对全县蔬菜种植做参考性的规划,并提供技术培训和帮扶,但对于全国市场的掌握,企业比我们更加敏锐。”晋宁农业局负责人说。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