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批发市场为何在中国难产?
发布时间:2014-3-20    作者:杨晨

  近年来,“菜贱伤农、菜贵民怨”问题交替出现,有关部门也不断出台各种政策手段来进行调节。然而几轮调整之后,未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总是在不断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因此,社会各界希望建立一个多赢的蔬菜流通机制,提出应当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体、不以赢利为目的、能提供优质、高效周到服务的蔬菜批发市场。由此,批发市场的公益性问题就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公益性平台缺位的背后

  公益性平台的缺失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是实现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目前,我国大中城市的蔬菜供应,90%左右都要通过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一些市场收取的高额进场费、摊位费、交易费等,对菜价上涨有直接影响。这是因为我国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基本上由企业投资并经营,为了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只能采取高收费的办法。

  当前我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仅仅是缺乏公益性的问题,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价格体系。湖北物流发展研究中心在对我国4大花椰菜生产基地之一的湖北省天门市张港花椰菜基地产销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在整个蔬菜生产和流通价值链中市场摊位费用所占比重较高,直接推高了蔬菜价格。经过调研显示:一级市场摊位费130元/吨,占总摊位费的29%;二级市场摊位费150元/吨,占总摊位费的33%;社区市场摊位费170元/吨,占总摊位费的38%。总摊位费为450元/吨,占到蔬菜生产和流通总成本的1/3左右。

  而在某些个别蔬菜交易场所还收取检疫费、卫生费、治安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形成了目前蔬菜批发市场复杂的收费链条。近两年,随着各项成本不断攀升,各个批发市场的场地费等也不断上涨,无形中不断增加了蔬菜流通成本。

  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会长马增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批发、集贸市场收取高额摊位费,重要原因是政府对于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

  在韩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大部分都是公益性的。我国在这方面严重缺失。对此,广东商学院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表示,这与蔬菜批发市场形成的历史有关:“我国在对农产品市场和公益性市场建设方面有错误的认识,以为搞市场经济,放开搞活就是把市场放开不管,让它自生自灭,最终就使批发市场成为自发的产物。然而,正常情况下的市场格局是不能完全任由市场自我调节的。需要有一部分是公益性市场,有一部分是半公益性市场,有一部分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国家应该进行分类管理。一直以来我国把全部的市场都自由化了,这就出现了差距。”

  政府统筹规划缺失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