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批发市场为何在中国难产?
发布时间:2014-3-20    作者:杨晨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农产品批发市场4000多家。然而,投资主体多元化、复杂化,格局分布较混乱,这与国外公益性批发市场相差甚远。

  马增俊向记者介绍说,我国对于批发市场建设没有相关立法和统筹规划。批发市场建设本来需要有合理规划布局的。“例如,作为北京市,需要建一级批发市场几个?二级批发市场建几个?三级批发市场建几个?应该是依据北京市消费者区域划分和消费量来确定的。”但是一直以来的现状是,没有任何合理规划布局,只要投资就能建设,所以就造成了批发市场非常混乱。

  由于缺少必要的规划,使得中国批发市场存在更加复杂化。每个城市在扩张的同时,没有配套扩大其农产品批发和物流基地。在城市飞速扩张的步伐下,更多的商业用地取代了批发市场和蔬菜集散地。合理统筹规划的欠缺成了“卖菜难,买菜贵”的“帮凶”。

  谁主批发市场投资?

  以北京为例,据九三学社的调研,目前北京主要的8个批发市场多数是商业性投资主体投资兴建的。而商业性投资主体在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管理中所渗透的自身商业利益,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民生公共基础设施的属性、政府和公众对批发市场应有功能的期待是相悖的。

  据了解,我国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大部分是自发形成的。政府的投入相对少一些,主要依靠摊位费(或进场费)来维持市场的运转。单方面依靠批发市场经营主体并不能保证供应不断链,而且仅仅靠一次次整顿批发市场摊位费和进场费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菜价高的问题。“我们的批发市场发挥公益性作用还是很多,非典期间卖菜难,批发市场都减费用,保证市场供应;冰冻灾的时候批发市场也都发挥保障供应的作用。不能说中国的批发市场没有公益性。批发市场本身确实具有公益功能,但是这个公益性是需要政府出资支持的。”马增俊说,“批发市场本身的作用就是促成产销衔接,集散商品、形成价格、发布信息,而公益性只是为了满足政府要求,因此需要政府出钱帮助其实现这个功能。”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