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义乌模式”,也曾经像如今的电商一样席卷全国。1982年,中国小商品城创建后,发展迅速。“种类丰富、商家云集、价格便宜,批发和零售并存。”在义乌逐渐吸引世人目光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想要把“义乌模式”引进全国各地。
于是“义乌模式”席卷全国,“义乌小商品城”如同雨后春笋一样出现。这些商品城大多在城市郊区,政府给予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低廉的房租和优惠的政策让这些小商品城发展迅速,但因市场受众大多是郊区民众,消费能力较弱,以批发为主,而且兼营会展业务。
一切都跟义乌很像,除了没有当地强大的生产能力。
各地小商品城走弱,但义乌依旧强劲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各地的义乌小商品城大多从义乌或者浙江其他地区进货,把造价低廉的商品加上各种额外费用后售出,因为成本低,这些商品的售价依然很低,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
不过,当电商发展,物流业逐渐发达时,这种模式变得落后。
“既然都是浙江产的,我干脆从那边进货好了。”越来越多的批发商有了这样的想法。而零星的售卖者不再买账的,是各地小商品城的质量。
“以前喜欢逛这里,是因为便宜,现在我觉得,买东西,去商场更好,虽然贵些,但质量也好。”有人向记者表达着这样的观点。
不再优惠的政策、消费观念的转变与电商的冲击,正在破坏着小商品城昔日繁华的基石。江苏南京、淮安、宿迁等地的小商品城都是这样,还有几个地方,干脆取消了规划。
令人惊奇的是,如今,义乌当地的小商品业,依然保持着相当迅猛的发展势头。
2013年,义乌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879.493亿元,同比增长15.91%。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683.0235亿元,比上一年度净增103亿元,同比增长17.76%,连续23年登上全国专业市场“头把交椅”。
前景
各地能否跟上“新义乌模式”?
搜索“义乌小商品城”,搜出来的,却是一个名为“义乌购”的网站。所谓的“义乌购”,其实也是一种线上线下结合的商贸模式,形式类似于阿里巴巴和淘宝,上面的商户,都是在中国小商品城内开店的商户。
实际上,义乌从来就走在与电商结合道路的前列。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大事记中这样记载:2012年10月21日,“义乌购”成功改版上线,该网站以诚信为根本,将7万网上商铺与实体商铺一一对应。
电商通常会蚕食中间商的利益,而全国各地的义乌小商品城,恰恰就是中间商。在电商刚刚开始出现时,各地小商品市场不是没有想过应对办法。
“我们曾经组织过店主学习怎么在网上开店,但实际效果很不理想。”汤传义说,“南京义乌”没有能力成立一个大的平台,只靠小店主们自己的网店难以与阿里巴巴之类的平台对抗,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商铺都只是中间商,没有货源,也没有价格优势。不过,最近,义乌购的推广人员正在联系南京义乌小商品城,他们希望通过谈判合作的方式,将这些义乌之外的小商品城纳入义乌购的“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