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和“义乌”的名气很大,大到国内很少有人对这两个地名感到陌生。提到它们,很多人能把“沙县小吃”“义乌小商品”这样的专有名词在第一时间说出来。
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带有“义乌”字样的小商品市场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从城市到乡村,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个名叫“义乌”的连锁市场。市场里面应有尽有,价格便宜。“义乌模式”在许多地方政府的经济会议上是个很热的词。
可是,这些年植根于义乌本土的小商品城依然在蓬勃发展,但传播到各地的小商品市场经营得有点良莠不齐。
被抽走的优惠政策,已经改变的购物习惯,凶猛崛起的电商,各种因素正在撬动着当年席卷全国的“义乌小商品城”,冲击着喊了多年的“义乌模式”。
南京
曾推动城市发展,但生意越来越难做
“南京义乌小商品城”位于龙眠大道地铁站旁边,10年的发展,让这里看起来就像一座真正的城市。
“南京义乌小商品城有限公司”董事长汤传义说,当年小商品城刚刚开业时,这里的周围是一大片农田,既没有地铁,也没有房地产,正是因为小商品城,这里才发展起来。
被引进的“义乌模式”让城市更繁华,让人们趋之若鹜,只不过,最近,这里的生意也越来越不好做了。
“就是这两年,东西突然卖不动了”
李大姐的文具批发店就在南京义乌小商品城的文体区,如今,小店已经有六年多的店史了。从一开始,这间不大的小店就被分成了两层,木板隔出的上层是仓库,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本子、笔、文件夹;下层的店面空间中也是满满当当,几个货架中挤出了两条小小的过道,因为天气不太好,房间里光线昏暗,李大姐却没开灯。“一天都没开张了,能省点是点吧。”李大姐嘟囔了一句。
她说,六年前,她刚到小商品城时,这里刚刚起步,租金便宜,市场管理方还出面帮他们联系了浙江的文具生产商,江宁政府也给出了很多政策优惠,小店的成本很少。
“成本少,生意也红火。”李大姐说,当时的主要客户是江宁附近的企事业单位办公室,也偶尔有来自马鞍山等地的小店老板。“大家都是来批发,量小的直接从我这拿,量大的我联系厂家,赚点差价。”
这种模式一直过了好几年,直到最近两年,才突然有点不灵光了。
“一些老客都不上门了。”李大姐说,她特地打听了一下,不是哪个竞争对手抢了生意,而是人家开始网购了。“比我这便宜,比我这方便,直接送货上门。”李大姐数着对手的好处,有点咬牙切齿。
已经年逾5旬的李大姐不是不想开网店,她弄明白了一切流程之后,还是觉得不行,“人家搞批发的网店都是厂家直供,我这转一道手,怎么也竞争不过他们。”
类似李大姐的情况,在南京义乌小商品城中并不少见,除了几家江苏本地企业的门市,几乎所有的销售商都是从厂家拿货,再卖给顾客,中间多了好几道环节,成本根本压不下来。